在界首市老城区内有一处院落,静静坐落在小巷里。 这座看似平常却历经风雨的宅院,主人曾是民国时威震一方的军阀臧致平,宅院被人们称为臧家公馆。 臧家公馆建筑是以青砖为主的结构,上面点缀着砖雕,建筑高大、厚重,历经沧桑,依旧气势不减,200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百年宅院,探寻雕刻在青砖灰瓦间的悠悠古韵。 建筑特点 青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 在界首市老城区的新华街,东端入口处一座高大围墙外,悬挂着一块“原界首县武警中队驻地旧址”的牌子。 顺着道路由东至西行走,不多时,坐北朝南的臧家公馆便呈现在眼前。 这座青砖构建的高大建筑,有着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建筑风格,门口悬挂有“中共沙河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中共界首市委员会旧址”“豫皖苏边区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旧址”的牌匾,让人看到大院历史变迁。 在界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桂鹏带领下,记者步入了臧家公馆。 现存的臧家公馆面南临街、二进院落,占地912平方米,有上房、厢房、腰屋、倒座房约30间。公馆本体建筑及四周墙基外,东西宽27米、南北长49米。 与如今常见的宅院相比,这处建筑以青砖为主的砖木结构,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继承了清朝的建筑风格,点缀一些砖雕。 记者注意到,整座公馆既有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晋商大院深邃富丽的建筑艺术,还有中原地区青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时隔百年,依然能让人感觉到它的恢弘气势。 臧致平生平 从街头小贩到威震一方的军阀 由于年代久远,周边居民只知道这处古建叫臧家公馆,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居住过民国时期的一位军阀。但建筑的由来,乃至后来围绕臧家公馆发生过的故事,却说不出所以然。 漫步于公馆院内,桂鹏向记者道出了臧家公馆老主人臧致平的故事。 臧致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军阀。1869年,他出生在界首乡下。因为幼年家贫,他早早便承担起养家责任,以担水卖水为生,成家后,改行在街头卖馒头、包子。一次,臧致平在街头叫卖,被一名路过的骑兵撞倒。对方不但不道歉,还对他口出恶言。臧致平心中不忿,便做出投身行伍的决定。因童年上过私塾,加上身强体壮,性格坚韧,臧致平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被选送到吉林学习。 民国初年,臧致平依靠军事实力发迹。1923年8月,臧致平退守厦门,包括金门、同安、海澄等11个县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军饷等均由厦门地方承担。当时,一些“日籍台湾人”经营非法项目获取暴利,并屡屡与地方起冲突。臧致平发布通告,决定“实行严密检查”,“日籍台湾人”拒绝接受检查,还与侦探发生冲突……后来,臧致平对日本领事馆要求答复时态度强硬。 接着,臧致平又带兵参加江浙战争,晚年时臧致平隐居常州,1944年病逝。 臧致平在近30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在抗战时期也表现出了应有的民族气节。 前世今生 从私家宅院到政府办公地 1924年,臧致平安排专人在界首城关买地建公馆,平时主要供其母亲居住。同时,臧致平也在公馆西侧为姐姐建了一座小四合院。如今的臧家公馆,还是以当初臧致平母亲居住的宅院为主。 1947年9月底,华野六纵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线,进军豫皖苏边区,臧家公馆被没收,随后,将其移交给政府。 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臧家公馆成为政府办公地。1953年至1957年,它一直是原界首县政府办公地。直到1958年,臧家公馆交由县供销社使用,后来成为家属院。 加强保护 将恢复其原貌,拟申报“国保”单位 因臧家公馆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历史意义,多年来,界首市持续加强对此处古建的保护。 1985年,臧家公馆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2004年10月,臧家公馆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014年,文物部门两次对其修缮。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界首市政府开展旧城改造,2018年将臧家公馆附近的棚户区纳入改造范围,但在改造过程中,有关部门注意对臧家公馆的保护,将其完好地保存下来。 2023年,臧家公馆作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被安徽省文物局列入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据悉,为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当地将对藏家公馆进行全面维修,恢复其历史原貌,拟申报国保单位,让百年古建继续发挥其应有的文物、历史等价值。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