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因宣城古名为宛陵,梅尧臣又被称为“宛陵先生”。梅尧臣与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梅”,与文学家、诗人苏舜钦齐名时号为“苏梅”。梅尧臣为诗主张写实,力求平淡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在很多方面开启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崭新风貌,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梅尧臣与颍州(今阜阳市)颇有缘分。他多次到访颍州,对颍州的风物、西湖、百姓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留下多首赞美颍州的不朽诗作。 颍州西湖清涟阁 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路过颍州游女郎台 庆历元年(1041年),梅尧臣由襄城县令改监湖州盐税。秋后南下,梅尧臣路过颍州,拜见了颍州知州张纶和在颍州公干的淮南转运(中央政府与府州军监之间的路级权力机关)魏兵部,陪其游览颍州西湖并上女郎台,作《陪淮南转运魏兵部游颍州女郎台寺》: 旧传妫氏女,将适楚人时。 筑馆自临水,故台空此基。 因为楚宫媵,来与使车期。 楼上望湖上,烟林晚蔽亏。 女郎台是建于古颍州西湖北岸最早、最高的一处人文景观,与北宋颍州知州晏殊新建于西湖南岸的清涟阁南北遥遥相望。欧阳修《三桥诗·宜远》有“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之句,诗中“女郎”意即女郎台。 梅尧臣在诗中写了西湖女郎台的传说。颍州旧志记载女郎台位于古颍州西湖东北2华里许,古称“陶丘”,传为东周时胡子国君为嫁女所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汝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未详。” 当时,女郎台是俯瞰整个颍州西湖景致的制高点。曾任颍州知州的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文学家苏颂,在《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女郎台》诗中云:“荒台孤映拂晴霓,曾是诸侯筑馆基。一郡人夸最高处,年年长作会春期。” 与晏殊会饮于颍州西湖 庆历二年(1042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正式拜相。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因事罢相,以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成为颍州历史上级别最高、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太守”。 庆历六年(1046年),梅尧臣自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入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梅尧臣到汴京后,迎娶刁氏,之后乘船取道颍州回许州,九月初八日到达颍州。此时,晏殊为颍州知州。 晏殊在颍州西湖设宴款待梅尧臣,畅饮甚欢,谈诗论文。晏殊对梅尧臣的诗大加推赞,认为他与东晋末刘宋初诗人陶潜、唐代诗人韦应物一样,作诗追求平淡。梅尧臣对晏殊不无知己之感,频频唱和,留下了不少佳篇。比如,他在《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诗云: 明当是重九,黄菊还开不? 先将掇其英,秋径未能有。 颓龄无以制,但不负此酒。 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第二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知州晏殊陪梅尧臣在颍州西湖撷芳园观花赏菊,再次设宴招待梅尧臣。梅尧臣作《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描绘了诗人欣赏初开的黄菊、饮酒的情景,抒发了欢度重阳佳节的舒畅心情: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全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颣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庆历八年(1048年),晏殊已从颍州徙知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举荐梅尧臣担任佥书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梅尧臣曾作回忆颍州西湖春色的诗,其中“湖水与濠接,岸亭将寺临。艳花簪舞髻,弱藻罥重缗。客奏桓伊笛,人歌柳恽苹”,写出了颍州西湖的风光之美、游客之雅。 与欧阳修情深意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对比他大5岁的梅尧臣很是敬重,尊称梅尧臣为“诗老”“诗翁”,而自己则谦称为“后辈”。欧阳修与梅尧臣诗文唱酬30年,《宛陵集》所收梅尧臣与欧阳修酬和之诗多达140余首,《欧阳修集》收录写给梅尧臣的书信量排第一位。 欧阳修与梅尧臣为至交好友,不仅交往密切,唱和不断,而且常互赠礼物。梅尧臣曾以宣州特产诸葛高笔(宣笔)、银杏果、鸦山茶等赠予欧阳修,欧阳修也曾赠给梅尧臣名贵的澄心堂纸、石砚屏、绸绢、冰块(夏日防暑之用)和茶酒等。 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欧阳修在由扬州徙知颍州途中,在涡口(今怀远县涡河入淮口附近)巧遇由陈州回宣城治父丧的梅尧臣。会面后,尝到刚从石潭中获得的鳜鱼,梅尧臣有《涡口得双鳜鱼怀永叔》诗记此事。欧阳修来到颍州后,就爱上了这个“西湖烟水我如家”的地方。他满怀深情地说:“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欧阳修由颍州改知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留守司事,作《寄圣俞》诗云:“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邀约梅尧臣买田于颍州。梅尧臣以《依韵和永叔见寄》诗答之:“我贫尚不给朝夕,焉得负郭置稻畦……傥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吾儿诗书不足教,亦以助力于耕犁。” 梅尧臣虽然自己无力买田,但对此事很热心,此后帮助欧阳修在颍州购置了田产。欧阳修家的田产有可能是多次购置,累计约有二顷。熙宁元年(1068年)冬,欧阳修所作思颍诗《表海亭》中有诗为证:“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在南京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梅尧臣作《欧阳郡太君挽歌二首》表达深切哀悼之情。欧阳修从南京到颍州,在西郊租赁房屋,居丧守孝。欧阳修守孝期间,收到梅尧臣从宣城寄来的银杏果。银杏果又称白果、鸭脚等,是银杏树结的果实,当时是很珍贵的保健食品。欧阳修作诗《梅圣俞寄银杏》表示谢意,这首诗中的“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为千古名句,也诠释了欧阳修与梅尧臣之间的真诚友谊。 嘉祐五年(1060年)春,梅尧臣由屯田员外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不久,即于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给后世留下了等身的著作和不朽的诗歌。欧阳修对挚友的逝世悲痛万分,写下了如泣如诉的长诗《哭圣俞》,其中“送子有泪流如沟”让人潸然泪下;七月九日又作《祭圣俞文》。第二年,梅尧臣归葬于宣城城南柏山下,欧阳修又撰《梅圣俞墓志铭》。 链接 梅尧臣简介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1002年—1060年),自幼随叔父梅询宦学于各地,但初试科举不第。天圣六年(1028年),梅尧臣以其叔父梅询官职之荫而循例得官为太庙斋郎(掌管天子祭天地、祖先的太庙事务),历任河南、河阳主簿,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盐税等。皇祐三年(1051年)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改太常博士。皇祐四年(1052年),监永济仓。至和三年(1056年),经翰林学士赵概、欧阳修等举荐,补国子监直讲,世称“梅直讲”。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迁尚书都官员外郎,被称作“梅都官”。梅尧臣与欧阳修、晏殊、宋庠、钱惟演等交游密切。《宋史》有梅尧臣传。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 梅尧臣用毕生精力为诗,留下2800余首诗作,数量与苏轼相当。传世作品有《宛陵集》60卷、《梅氏诗评》一卷,另有《毛诗小传》20卷、《唐载纪》26卷。《全宋诗》录其诗25卷,《宋诗精华录》录其诗24首,《全宋词》录其词3首。梅尧臣还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