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追思正浓。在倡导文明祭祀的今天,市民曹雨用特别的方式寄托哀思——将父亲生前创作的百余首诗词和父母的生活点滴制作成“美篇”,让思念在“云”端延续。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这种“云祭扫”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鲜花祭祀、网络追思等文明祭扫蔚然成风。 曹雨展示父亲的诗作 将父亲诗词传上网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转眼又到清明节。或许是人到暮年,容易伤春悲秋,我时常怀念已故的父母,感慨如果他们仍健在该有多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很多人的遗憾。” 在舒缓深情的音乐中,一段段文字缓缓铺开:“母亲因病离世,走得很突然,留给我的只有模糊的回忆。父亲离开时留下的物件不多,如今只剩下一本诗集……” 这是市民曹雨近期创作的一篇“美篇”,文中配发了父亲的照片,介绍了父母的生平,并收录了子女和孙辈对两位老人的怀念文字。这篇“美篇”在亲友间广为流传,令大家深受感动,两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看到老爷子的照片,我仍然记忆犹新”“曹伯伯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的风骨让人敬佩,平易近人更让人怀念”……亲友们纷纷留言。 曹雨今年63岁,7岁时母亲去世,1994年父亲离世。“时值清明节,大家都在倡导文明祭祀,我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将父母的事迹、照片、作品等搬上‘美篇’。内容由我口述,文字修整、图片收集和发布则由儿孙辈完成。”曹雨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希望家人有所感悟 “平地三分水,长天一色秋。邻翁披蓑笠,依棹钓鱼舟。(1943年秋 于终南山脚下)”“顾儿小影着西装,抖擞精神气昂扬。又是一年春草绿,风和日暖好还乡。(1962年,收到华儿由阜阳外祖父家寄来小照偶成一绝)”……记者发现,曹雨的“美篇”中有大量诗词。 “这是我父亲生前所作,我整理出100多首,现发布在‘美篇’上,供亲友品评。”曹雨介绍,父亲生前从事教育工作,热爱诗词,这些诗作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诗中有苦有乐,有情有景,既有游园赏景、寄情山水的乐趣,也有与亲友久别重逢的喜悦,更有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和“穷且愈坚励旧俦”的豪迈情怀。 “‘老当益壮松常茂,好为儿孙作指针’,这是父亲古稀之年写下的诗句。希望家人们能细细品读这些诗词作品,如能有一词一句让人有所感悟、有所成长,父亲的愿望也就得以实现,爱书好学的家风能薪火相传。”曹雨说。 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宣传倡导文明祭祀,另一方面推出具体措施加以引导,如要求各公墓提供‘鲜花换纸钱’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市民的文明祭祀意识。”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铁介绍,如今许多市民到陵园祭祀时,不再携带火纸、幂币、鞭炮等,而是选择花篮、花束等。此外,部分陵园还推出“代客祭扫”服务,方便外地子女或亲友。 记者了解到,2020年,我市云祭祀平台在市民政局网站上线,市民注册登录后即可创建纪念馆,上传亲人照片、生平资料等,进行网上祭祀、追思留言等操作。平台提供虚拟献花、点烛、上香、祭拜等功能,深受市民欢迎,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际,近年来,阜阳市云祭祀平台已与安徽政务服务网实现用户统一,市民可在安徽政务服务网注册会员并登录云祭祀平台。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