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种瓜得瓜

2024-6-28 08:40| 编辑: 刘黎 | 查看: 8871| 评论: 0|原作者: 曹宁|来自: 阜阳日报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买西瓜要买沙土地的西瓜,薄皮沙瓤,又脆又甜。1974年我高中毕业,去了阜阳颍河闸向东不远处的宋庄插队劳动,亲身经历了种瓜得瓜的全过程。
  
  宋庄是个地少人多的村子,人均不到一亩地。那时农民种地不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而是按照国家计划种地,所以宋庄的地只种麦子、豆子和红芋。到了1976年,允许分自留地了,村民喜出望外,不约而同选择了在自留地里种西瓜。地处大沙河畔的宋庄,全是沙土地,据说最适合种西瓜、萝卜和花生。作为下放知青,我也分到了大约两三分自留地,可我什么也不会种,但这没关系,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都是相互毗邻的,我就比葫芦画瓢跟着村民学种西瓜,干劲十足。那个过程特别有趣,我经常边干活边幻想着:有一天我会捧着自己亲手种出的大西瓜,那该有多骄傲。
  
  西瓜秧子的生长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力,真是一天一个样,没几天就噌噌噌长到一尺多长。满地的瓜秧子张牙舞爪、曲里拐弯四处乱长,我便学着村民那样,抓几把土加点水,捏成鸭蛋大小的椭圆形泥团,压在瓜秧子靠近末端的地方。没过几天,瓜秧子又长出来一大截,我就再压一块泥团。如此循环往复,没过多久,瓜秧子就被捋顺了。它们整整齐齐列队朝着一个方向生长,瓜地里铺满了绿色长“辫子”,甭提多好看了!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瓜秧子上的小黄花后面长出了毛茸茸的小西瓜,再仔细观察,发现每一棵瓜秧子上都有好几个小西瓜。我暗自窃喜,心里盘算着:哎呀!我这自留地里二十几棵瓜秧子,岂不是能长出上百个西瓜?闭上眼睛想象着,满地大西瓜的场面该多么壮观啊!可惊喜没一会儿便被兜头一盆凉水浇没了。村民告诉我,一棵瓜秧子甭管有多长,枝蔓上都只能保留一个瓜,不然所有的瓜都长不大。唉,人家瓜农的经验之谈肯定要相信的呀,但是让我亲手掐掉那些娇小可爱的西瓜宝宝,还真舍不得,我好纠结。然而,最终不得不按照村民教的那样,一棵瓜秧子上只保留一个长势最好的小西瓜,其他的都忍痛掐掉了。
  
  都说沙土地长出来的西瓜又甜又脆,又说雨水多的夏天,西瓜肯定不甜,还有一种说法叫:歪瓜裂枣最甜。这些千百年来吃瓜群众总结出来的经验,那叫一个千真万确。当我学种西瓜之后,便懂得了一些种瓜常识,也体验到了瓜农种瓜的艰辛。
  
  比如,要想西瓜长得大,必须有充足阳光。我仔细观察西瓜睡觉的姿势,经常给它们翻翻身,让每个西瓜浑身上下都得到足够日晒,这也是后来我种的西瓜个个身材均匀、滚瓜溜圆的原因;要适当给瓜田浇水而又不能浇太多,是让西瓜口感甘甜的秘诀。由于沙土地保不住水分,就需要经常浇水。在1976年的宋庄,尚未通水通电,就更别提什么抽水机灌溉了,瓜农们要靠肩扛手提从几百米开外的大沙河里挑水给瓜田浇水。按照当地习俗,下河挑水都是农会(男劳力)的事情,一般不会让家里的妇女或小姑娘去。
  
  但对我一个女知青来说,没啥依靠,全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把下河挑水当作吃苦受累磨练自己。说实话,下河挑水真的是比其他农活更累的活。最困难的是当从大沙河里把水桶灌满之后,挑起水桶,要先在河滩上一步一陷的沙窝里行走几十米,再越过十几米高的河坝,才能走上平地,穿过村子,把水挑到村外几百米开外的瓜田里。种瓜那一阵子,我的肩膀经常是青紫一片。看我一个小姑娘下河挑水太辛苦,也常有村民主动前来帮助挑水,让我感激不尽。时隔多年,每每回想起这辈子曾经种过西瓜这件事,常常洋洋得意、喜上眉梢,可唯有挑水这个环节让我不堪回首、心有余悸。
  
  自从种了西瓜,每天生产队收工之后,我都会跑到瓜田去,浇浇水、松松土,亲眼看着小瓜秧子开花结果,从一粒花生米那么大,长到乒乓球那么大,再到拳头那么大、足球那么大。见证着西瓜的蓬勃成长,作为一个种瓜人,我感到身心愉悦,并且自豪。
  
  到了麦收时节,烈日炎炎下,瓜地里满是苍翠的绿叶,蜿蜒曲折的藤蔓上,挂着青翠可爱的大西瓜。瓜身上的花纹渐渐长开,标志着西瓜开始成熟了,但我却始终没舍得摘一个吃,真心感觉到种瓜比吃瓜更快乐。每当傍晚站在瓜田边,看着落日余晖下身穿绿色长袍的西瓜,我便心生欢喜,忘记疲劳,成就感满满,久久不愿离去。
  
  夏至过后,瓜田收获的季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拉秧子摘西瓜了。我终于收获了24个大西瓜 。最大的那个瓜王,居然有20多斤重!看着满满一架子车的西瓜,我百感交集,这是我第一次亲手种出来的西瓜呀!辛勤付出终见成果,种瓜得瓜,美梦成真。在那个瞬间,几个月来种瓜过程中所有的苦与累,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心里留下的,只有收获的满足与喜悦。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颍上漫游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