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太和县李阁乡(今大新镇李阁村)双古堆、税镇马谷堆(今税镇镇)汉代遗址相继发现3件石砚,参与发掘者、安徽省考古专家王步艺称之是“研究汉代文具的实物标本”。其中,双古堆遗址出土的一件三足兽纹石砚保存完整,造型古朴,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堪称汉代石砚典范,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构思巧妙 雕工细致精美 这件三足兽纹石砚通高14.3厘米、直径15.6厘米、足高2.7厘米,重2859克,呈青灰色、圆形,由砚盖和砚身两部分组成。砚盖背面中间隆起部分是透雕的双螭把手:一对浑身鳞片的螭盘卧缠绕于盖上,昂首张口怒目相视,互呈欲吞啮之状;吻部相连处镂雕四小孔,呈菱形对称排列;四孔下镂雕一柱,左右因势雕螭首并各挖一洞,便于手提。盖边及下方边缘有小方格纹、锯齿纹等纹饰。盖内边缘凸起一圈,中间为凹下的圆坑,周边刻鸟、鹿、犬、鱼于飞腾的云卷云气之中。砚身中间为砚池,四周为圆槽,与盖内凸出的圆圈相吻合。砚底有三足,足上浅刻熊纹图案。 这件三足兽纹石砚构思巧妙,因势成形,雕工细致精美,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太和县博物馆现存有仿真件。 这件三足兽纹石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所雕刻螭、鸟、鹿、犬、鱼、熊、云皆为祥瑞之物。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尔雅》释曰“螭,若龙而黄”,意即螭是黄色的、像龙。《说文·虫部》进一步指出“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意即螭是黄色的、像龙,北方称之为地蝼,没有角。西晋学者刘逵云“螭,水神,一曰雌龙,一曰龙子”,说明螭不仅被认为是龙子,还是水神。螭是龙的一种,多被视为祥瑞之物,古代建筑或工艺品多以其形状制作装饰。此外,鸟特别是凤、鹤,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鹿与“禄”谐音,寓意功名利禄;作为图腾,犬在古代有忠诚的寓意;鱼与“余”谐音,意指年年富贵有余;熊是力量和勇气的化身,将其雕刻在器物上有辟邪守护之意;器物上祥云,意为盛世吉祥之兆。 贵族的身份象征 汉代,太和县境内多为公侯封邑之地。西汉夏侯婴因功增细阳(今太和县)食邑千户。西汉赵王张敖之子、乐昌侯张寿封地于细阳池阳乡。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殷绍嘉公孔安的宋公国迁于新郪(今太和县赵庙镇),开国功臣岑彭之子岑遵被封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郭皇后从兄郭竟被封为新郪侯。 汉朝崇尚儒术,崇文之风盛行,公侯家族多重视文化教育。比如细阳张氏家族:张酺系张寿之后,少时受家风熏陶,随祖父张充习《尚书》,再拜东汉初年名儒、大臣桓荣为师,后官至光禄勋、司徒。张酺的曾孙张济,好儒学,任过司空。张济的弟弟张喜,当过司空、录尚书事。 石砚作为文房研墨、贮墨、调笔的重要器具,是文人治学的必备品。将其雕饰成精美的艺术品,是贵族的身份象征。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精美的三足兽纹石砚作为贵族生前使用的器具,自然成为陪葬品的首选。虽然这件三足兽纹石砚主人究竟是谁没有明确说法,但推测应为公侯家族。 文物保护鉴定专家、安徽省文物局研究员张宏明认为,这件三足兽纹石砚是“东汉已知形制最为复杂、雕刻最为精致、图案最为丰富,代表着当时社会贵族生活的一种文房用具”。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