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安徽省文物局指导下,由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阜阳市博物馆承办,淮北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蚌埠市博物馆、界首市博物馆及蒙城博物馆联合协办的“千年一脉——皖北地区汉字文物精华展”在阜阳市博物馆开展。 12月15日,记者现场探访发现,这些从远古中走来的文字,实证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生动讲述了皖北的灿烂文明。 实证文字演变之路 此次展览设在市博物馆三楼。 文字,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刚踏入展厅,记者便看到一面墙上投射着一排象形符号,形似动物、山川、太阳等,这些都是石器时代的先民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划符号。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几件陶器底部残件,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这些圆形陶器残片上刻划有猪形、十字形等符号。 通过展板介绍,记者了解到,双墩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目前出土陶器刻划符号最多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双墩刻划符号在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认为,双墩刻划符号在中国刻划符号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皖北地区位于夷夏商交会地带,也是先商文化的最南分区,因此双墩刻符对甲骨文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汉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城博物馆借展的新石器时代“大口陶尊”上,也刻划了一组神秘符号,从上至下由“日”“月”“山”形图案构成。这件文物出土于蒙城县尉迟寺遗址,距今约有4800年历史。这些刻划在大口陶尊上的神秘符号,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描绘,让我们窥见了汉字的雏形。带有这种“日”“月”“山”形刻划符号的陶尊,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等多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成为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学者认为,在相隔遥远的两地出现相同的器物和刻划符号,绝非偶然,而是早期中国区域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这也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证资料。 随后,阜阳出土的商代“酉”字铭铜爵(金文)、西周“作宝尊彝”铭残铜器底(金文)、战国越氏铭文青铜剑(金文)、战国“王”字铭铜敦(小篆)等珍贵文物依次展示。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包括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图符记事等说法。”市博物馆展陈部负责人魏汉介绍,目前所见汉字的最早雏形,始于新石器时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刻划符号,又经过甲骨文、金文的发展演变而渐趋成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汉代时,为便于书写,民间隶书兴起。至唐宋时期,汉字艺术达到鼎盛,楷书、行书、今草逐渐取代了篆书、隶书、章草。明清时期书法登峰,书画交融。 在皖北六地出土的文物中,文物所承载的汉字,大致遵循上述发展演变规律。 然而,皖北六地目前尚未有甲骨文出土——尽管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卜骨、卜甲,遗憾的是尚未发现文字。“目前出土的甲骨文集中在商朝武丁执政期间,主要记录商王的问卜,全国其他地区出土也极少。”魏汉表示。目前皖北地区出土商代文物上的汉字以金文为主,其中存在大量具有族徽性质的金文。这些带有不同族徽金文的商代铜器出土,说明商朝时期的皖北地区应存在一定数量的地方部落族群,并在本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这个展馆内,记者偶遇阜阳师范大学学生小吴。她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汉字的演变过程,没见过实物。这个展览非常好,让我们见到了文字的历史实证。” 集中展出百余件(套)文物 本次展览分为“符号中国——汉字溯源”“物以载文——字随器变”“书以辞发——汉字寄情”和“解语释音——汉字妙趣”四个单元,集中展出了涵盖商代“酉”字铭铜爵、战国魏“大梁七年”铭铜戈、战国越式铭文青铜剑、汉代“吉昌”铭文字砖、西汉“汝阴宫当”瓦当、北宋“大观通宝”铁钱、清代“光绪元年芮迂泰”诰命等多个历史时期、皖北地区出土的不同门类的百余件(套)文物展品,并辅以多家文博单位的拓片精品。此外,部分珍贵文物藏品系首次展出。 皖北地区范围内的文字,时代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迄明清。材质有泥、石、玉、砖、陶、铜、金、木、竹和纸等。器物类别有礼器、乐器、兵器、酒器、量器、诏版、杂器、钱范、玺印、封泥、兵符、镜鉴、碑碣、墓志、经幢、造像、地券、墓砖和瓦当等;成字方法有铜铸字、铜刻字、石刻、砖刻、玉刻、漆器针刻以及手书的竹简、木牍、纸质写经等。这些,对于研究皖北地区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以阜阳出土的商代‘酉(金文)’字铭铜爵为例,‘酉’族是商朝时生活在阜阳地区一个古方国部族,以‘酉’字为部落族徽图腾,而‘酉’字金文即为酒器尊的象形,亦为‘酒’的古体字。”魏汉介绍,这个族群被中原王朝称为“淮夷”,是商代“东夷”的一支。这件酒器,不仅是商代金文的载体,更是早期阜阳酒文化的实证。应该说,早在商代或更早时期,阜阳地区就已存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作物。因为只有粮食剩余,才有余粮酿酒,逐渐发展并掌握酿酒技术,并产生以此为族徽的方国部族。 再比如在展厅展出的带有“女(汝)市”印文的陶罐也很有意义。战国秦汉时期,在漆器或陶器上烙(戳)有“某市”文字印记较为常见。“市”是市府的省称。阜阳出土的“女市”陶罐,其“女”字通“汝”,为阜阳古称汝阴的简写,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封泥上文字“女阴家丞”即是明证。然而,2009年广州市区南越国宫署遗址秦代地层出土一件戳有“女市”印文的陶盆,其印戳文字与阜阳出土文物相同,应为秦代时期由阜阳地区生产后带去岭南的器物。阜阳“女(汝)市”印文的陶罐及南越国宫署遗址“女市”印文陶盆的发现,为秦统一岭南增添了新的物证。 明年有望推出文物科技展 “自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我们常走进展厅,倾听观众在参观时的疑问,比如:有些文物上有一些符号或文字,不认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解说一下?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产生了把带有文字的出土文物‘拢一拢’、集中展出的念头,后来步步演变为牵头联合皖北几个地市博物馆一起举办一个关于地区汉字发展演变的专题展览。”魏汉介绍,皖北几个地市都地处中原,在东、西、南、北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较完整地参与了整个中国文字的演变历程,称得上是“千年一脉”。 “千年一脉——皖北地区汉字文物精华展”先后入选2024年度全省博物馆精品展览项目库,以及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网信办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为了更好展示皖北地区传承千年的汉字之美,更希望借此机会激发广大游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还有很多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对文物背后的科技元素很感兴趣。比如,繁复精美的龙虎尊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毕竟,它的内外花纹层层叠起、内凹外凸,这样的技术即使现在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再比如,看到市博物馆内高大的彩绘陶楼,很多观众也会对早在汉代就能建起多层建筑感到震撼和惊讶,因为那时还没有现代力学的概念…… “我们正在筹备这个古代科技文物的专题展览项目,力争明年年中与游客见面。”魏汉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