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圆球,在杂技演员手中快速穿梭、精准抛接,动作如行云流水……今年11月,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上,来自临泉县的杂技演员以惊艳的绝技征服了众多现场观众。 临泉县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多年来,临泉杂技艺人不断求新求变,让临泉杂技从“走四方”“台中央”“美名扬”发展到“多元化”,赢得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2021年,临泉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官杂技小镇演出现场 历史悠久具有“新、奇、巧、险”艺术特色 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上大放异彩的杂技《球技——指尖流奏》,由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学校的师生表演。舞台上,杂技演员犹如神奇的魔法师,用灵巧的双手掌控着杂技球,让杂技以柔美的新姿展现在舞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 临泉杂技不仅具有“新、奇、巧、险”的艺术特色,而且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与难度并重,兼有中原粗犷和江南柔媚的特点。 “临泉杂技始于西周、盛于汉代,新中国成立后大放异彩。”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临泉县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中民说,现珍藏于临泉县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摩崖石刻,出土于临泉县谭棚镇,刻有杂技与舞蹈结合的图案。专家判断,这件摩崖石刻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可以看作与临泉杂技有关的最早的文物。20世纪50年代,临泉境内出土一件陶器——陶戏楼,塑有杂技俑。临泉杂技最早的表演团是明朝的“一撮毛杂技团”,经典剧目《走马上刀山》在当地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临泉杂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走四方”“台中央”“美名扬”“多元化”四个阶段。“临泉杂技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发展,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名的两位杂技高手——侯德山和尹燕春密不可分。”郑中民介绍,迎仙杂技团创始人侯德山、飞燕杂技团创始人尹燕春都是身怀绝技之人,他们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被誉为“仙游长城内外,燕飞大江南北”。两人在临泉当地带了一批徒弟,如今临泉杂技人大致可分为“侯派”“尹派”两个派别,就是由此而来。 临泉杂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侯忠义,自小跟着父亲侯德山到处演出。侯忠义说,父亲侯德山年轻时从河南省来到临泉,在迎仙镇李小庄扎根,一边表演杂技,一边带徒弟。由于临泉人口较多,很多人跟着练起了杂技,“习得一技之长,走南闯北谋生”。当时,临泉不少家庭像他们家一样,到全国各地从事杂技表演。此外,临泉还涌现出不少成规模的专业杂技团,如高塘杂技团、迎仙杂技团、飞燕杂技团等。他们从民间演出,走上了“台中央”,并且“美名扬”。其中,侯忠义因演技出众,从1987年开始,应北京电影制片邀请,陆续参与拍摄了彩色电影《红姑寨恩仇记》《金镖黄天霸》。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临泉县掀起前所未有的杂技、马戏、魔术习练热潮。民间艺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把临泉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不甘现状、勇于创新的精神带到全国各地。 2014年,临泉县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杂技艺术之乡”。此外,临泉县还有一批远近闻名的杂技专业村,如耿庄、韩杨寨、彭寨、彭小庙、韦小庄等。其中,韦寨镇韦小庄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专业村”,全村人号称“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有一手”。 政府搭台年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 如今,杂技已成为临泉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杂技界有着“国际杂技看吴桥,民间杂技看临泉”之美誉。 近年来,临泉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民间杂技艺术资源,多种方式促进临泉杂技传承发展。从2009年开始,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在临泉县举办。此后,每年夏季,一场场精彩绝伦、艳惊四座的杂技表演都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观看。长官镇居民李翠英说:“以前的杂技,就是小杂耍之类的表演。现在的杂技,演出标准高,和电视上看到的杂技没有啥区别。能看到这么好的杂技表演,很高兴、很开心。” 临泉县大力支持民间杂技团创办杂技艺术学校,推动杂技艺术传承与创新,培育新一代杂技艺人。一大批从业者纷纷组建团队、开办学校、排演节目、参加比赛,把“临泉杂技”的招牌打得更响、擦得更亮。 2009年,侯德山、侯忠义、侯杰祖孙三代人共同创办的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学校,是当地第一批杂技学校。经过多年发展,该校在国内外各类杂技大赛中取得斐然成绩,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四、五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金银铜各类奖项40余项,参演2019年到2022年全国乡村春晚等。其中,首批学员王梦尘表演的杂技节目《炼——倒立技巧》,获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为满足更多学员的求学需求,学校积极拓展校区。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投用后,可以更好地传承杂技技艺,把临泉杂技发扬光大。”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学校校长侯杰说。 近年来,临泉杂技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登上央视《出彩中国人》等知名栏目,多次受邀在安徽大剧院参加文化惠民杂技专场演出,随团赴埃及、泰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欢乐春节”演出活动等。 记者从临泉县文旅体局了解到,近年来,临泉县着力探索民间杂技艺术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2017年,临泉县投资5.03亿元,建设长官杂技特色小镇,目前已建成开放,包括杂技小院、杂技大剧院、杂技广场、杂技乐园、杂技博物馆等,让人仿佛进入一个杂技世界。临泉县魔幻之都景区推出了杂技与旅游融合的《封神魔幻秀》演出节目,使这一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目前,临泉每年进行演出的杂技团队近千个,从业人员超3万人,年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 融合发展传统技艺发新枝 多年来,临泉杂技从民间草根艺术起步,一步步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如今,为了获得更好发展,临泉杂技也在不断求新求变。 近日,记者在临泉县神龙杂技艺术学校采访时看到,从5岁到18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正在练功房里进行日常杂技训练。 17岁的闫金龙正在训练杂技“晃管”。8只空管上下叠加,闫金龙小心翼翼站在最上面晃动的一块板子上,手中还循环颠着5个球,让人对他高超的平衡技巧惊叹不已。随后,他又和队友配合训练难度极高的“爬竿”。队友单肩撑起一根碗口粗的毛竹,闫金龙徒手爬上去,并在竹竿上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最后用布条缠住竹竿顶端,单手自如地旋转起来。真是让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完成训练,闫金龙喘着气坐下来歇息。他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临泉县城南街道,小时候是看杂技长大的。8岁那年,他来到该校学武术。近年来,随着武校转型为杂技学校,他看到杂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便转为一名杂技生。“扎实的武术功底、专业的杂技老师指导,加上闫金龙不怕吃苦、有天赋,不断在杂技领域获得突破。”临泉县神龙杂技艺术学校校长曾超这样评价学生闫金龙。 “将武术和杂技结合在一起,是近年来我校探索的一条发展新路子。”曾超介绍,1998年刚办学时,他们走的是武术路线。2009年,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举办后,他看到了杂技市场的火热,开始谋划两者融合。近年来,学校聘请临泉杂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侯忠义、临泉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文昌为特聘教师,成立临泉杂技工作室、肘阁抬阁工作室;同时,邀请河北省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院校的专业杂技教练授课,不断寻找武术和杂技的结合点。 “武术和杂技结合,多元化发展,让杂技表演的空间扩大了很多。”曾超说,其实很多武术动作和杂技很接近,比如后手翻、空翻等。不少武术学生纷纷转为学习杂技,在专业杂技老师指导下,训练更有目标,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如今,该校培养出的复合型杂技演员经常受邀在横店影视城演出。 此外,临泉县神龙杂技艺术学校还将杂技与肘阁抬阁、街舞、溜冰、民间舞狮等相结合,促进临泉杂技更好地传承发展。“比如,临泉肘阁抬阁也是国家级非遗,它的动作和杂技非常类似,这两大国家级非遗融合发展,不但演出效果更好,还培养了复合型人才,有利于这两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曾超说。 在临泉,不少杂技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学校与全国各大杂技院团合作办学,为各大杂技院团输送尖端人才。 郑中民说,培养一名出色的杂技人,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杂技人才既要练好杂技也要注重文化课学习,做到“两不误”,培养高素质的杂技人才。 临泉杂技代表性传承人 侯忠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957年出生于河南焦作,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临泉迎仙忠义马戏团演出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8岁随父亲侯德山学习杂技,并拜中国杂技团著名杂技艺术家“成氏五兄妹”之一的成连宝为师,参加电影《红姑寨恩仇记》《金镖黄天霸》拍摄,曾代表安徽省赴埃及、泰国和瑞典访问演出。 尹燕春(省级非遗传承人) 1937年出生于河南,1959年开始学习杂技,拜我国杂技泰斗夏群为师,临泉县飞燕杂技团创始人。曾任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获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金奖、首届粤港澳台魔术节优秀节目奖、第二届长三角国际魔术比赛“金手杖”舞台组金奖、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奖”等。 胡思圆(市级非遗传承人) 1996年出生,现为临泉县飞天杂技团演员、教练。1999年开始学习杂技艺术,曾获2011年安徽卫视《势不可挡》节目冠军、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金奖、第三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金奖、第四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银羊奖等,获评省宣传文化领域(文艺类)青年英才、“六个一批”拔尖人才等。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