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阜南蒙洼。 站在淮河大堤上眺望,阳光为稻田披上金色衣裳,秋水把大地染得五彩斑斓。加上掠过水面的白鹭、漫步河滩的牛羊、远村如黛的庄台,如一幅水墨画卷铺展到天边,空气中弥漫着湿地水汽、新鲜秸秆和农家炊烟的味道。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建设的第一个蓄洪区。75年风雨兼程,75年岁月如歌。蒙洼人民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从早春到深秋,我们多次深入蒙洼蓄洪区采风,体验蒙洼儿女乐观豁达的精神气质,感叹他们把酸甜苦辣的生活变成了诗和歌…… 一 王家坝镇,闸东庄台。 临近晌午,79岁的村民王喜三和老伴正忙着做饭,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炒菜声。 这是一座距王家坝闸约800米的普通民居,三间平房,宽敞明亮,小院里种着香葱、丝瓜、辣椒和茄子,棵棵鲜嫩,长势喜人。 “界(这)淮河边上好花(发)大水,老百姓都住庄台上。”带着浓重的蒙洼方言,王喜三一边剥毛豆,一边和我们聊起了家常:“房子建了快30年了,地基打得牢,结实得很。” “建大闸以前的事,您可记得了?”我们问。 “咋不记得!”王喜三说,“解放前,界(这)里都是泥巴房,一花(发)大水就房倒屋塌,爹娘拄着拐棍逃荒,带着小孩要饭;大水来了,跑不掉的,就爬到大树上,树杈上绑根木桩,一家大小蹲在上面,苦得很。” 早先,王喜三家住在老台子上,房子被大水淹倒了,就挨着堤坝上人家山墙上栖身,绑几根棍子立起来,两张破席一搭,就是个窝棚。“每天钻进钻出,跟狗窝没啥两样”。 1953年王家坝闸建成后,生活安稳了很多,但特殊年代里依然艰苦。 “俺1964年结婚时,家里穷得只剩下一瓢豆面。”王喜三指着厨房里忙活的老伴说,“当年,界(这)新媳妇来家第一年,赊了人家二斤半猪肉,才过的年。” 唠家常间隙,小院里一大一小“金毛”格外显眼:小狗跑来跑去,一会儿在大狗身边打滚撒欢儿,一会儿摇着尾巴嗅客人的裤腿儿。我们小心地摸了摸小狗的头。 “不要紧,它不咬人,就是皮脸得很。”王喜三用脚把哼哼唧唧的小狗轻轻推开,“儿子家的狗,俺给养着。” 如今,子女都已成家立业,有的当村干部,有的在外打工,让老两口心满意足。 “儿女都孝顺,俺家还种2亩地、开个小菜园,吃喝不愁,政府还发养老金,看病能报销,住得也安心。”王喜三说,现在,庄上年轻人更喜欢住政府建的安置楼,俺老年人喜欢住平房,抬腿就出门,下地干个活儿、没事到淮河边遛遛,看个景儿,哼个曲儿,“就是神仙过得的日子。” “恁几个都白(别)走了,中午就搁俺界(这)儿吃!”说话间,王喜三的老伴儿走出厨房,一手端着热气腾腾的油煎拌面茄子,一手端着辛辣飘香的辣椒炒青豆。 “不啦,不啦,别客气。”我们赶忙说。 “界(这)老头子摘了一上午毛豆子,干活累了。”老伴儿笑嘻嘻地说,“瞧,我今个还炖了个鲫鱼水豆腐,中午让他喝两盅,解解乏。” 时间回到早春三月,淮河岸边麦苗青青。在距离王喜三家约10公里的老观乡,张贵斌下班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做午饭。 他住的小区2022年交付,是政府投资建设的4个蒙洼蓄洪区居民集中迁建安置区中的一个,目前已安置1000多户居民。 “这套房子90平米,两室一厅,政府统一分的,除了装修外,几乎没花钱。”张贵斌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聊起自家新居,“装的简约风格,自己喜欢就好。” 新居中,一个个大红喜字格外显眼——这是小两口的婚房,温馨淡雅又不失现代气息。 少顷,有些腼腆的妻子走出厨房,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盘芹菜炒肉丝、一盘黄瓜凉调荆芥端了上来。顿时,客厅里菜香扑鼻。 “我在旁边柳编加工厂上班,当个小组长,年收入五六万。”张贵斌看了一眼妻子说,“她在家带小孩,目前还没找活儿干。” “原来,一大家子都住在庄台平房里,挤得很;现在,搬到楼上宽敞多了,感觉更踏实,很有安全感。”穿着淡粉色外套的妻子说,“过段时间,我找份工作干,生活会越来越好。” 张贵斌所在的小区有十多栋新建住宅楼,耳边不时传来装修声。来到楼顶,能看到春日的淮河,南风吹来,飘来阵阵油菜花香。 “老观乡这个小区,是政府实施的蒙洼蓄洪区居民集中迁建安置工程的一部分。”阜阳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蒙洼蓄洪区,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居、分步走”的要求,目前已有33374人、8909户低洼地居民实现了外迁集中安置,住进了现代化小区,洪水对生活的影响已成过往。 二 蒙洼湿地,航拍视角。 蒙洼蓄洪区像一片狭长的树叶,镶嵌在淮河北岸广袤的原野上。这里分布着淮河、洪河、白露河、蒙河及大大小小的河塘沟渠。阳光下,碎金闪烁,云飘鹤往,与壮观的王家坝闸、高大的风力发电塔叶片、纵贯南北的中岗大桥、星罗棋布的农家庄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现代版的“千里江山图”。 从王家坝到老观,从曹集到郜台,我们在蒙洼四乡镇走访发现,这里百姓安居乐业,岁月静好,赛似富庶安逸的江南水乡。 “不蓄洪的年份就是这样。”马奔,王家坝镇党委副书记。谈起蒙洼蓄洪区的变迁,这位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首任馆长说,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建设最早的蓄洪区、也是启用次数最多的蓄洪区,多年来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上中游和铁路大动脉防洪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就像看一部年代久远的黑白电影,蒙洼蓄洪区往事如烟,一幅幅历史片段,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展现在眼前。 片段一:洪水。1950年夏,阜阳地区连降暴雨,淮河多处漫堤决口,洪水裹挟着房屋、树木倾泻而下,蒙洼地区平地行船,一片汪洋,百姓严重受灾。 片段二:决策。千里之外的北京,高层万分焦虑。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随即,阜阳专区展开了大规模治淮工程。 片段三:建闸。新中国刚成立,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蒙洼蓄洪区1951年11月开建,阜南、颍上两县12.6万民工火热进场;1953年1月,300多名水利工人、1000多名民工会战王家坝,半年时间就建成了王家坝节制闸。当时,苏联专家感慨,中国人民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 片段四:蓄洪。1954年夏,阜阳地区连降暴雨,水灾百年罕见。7月6日,周恩来总理下令蓄洪,这是王家坝闸第一次启用。随后70年,王家坝闸先后16次开闸蓄洪,总蓄洪量达75亿立方米,相当于530多个杭州西湖的水。这片土地,一次次开闸放水,淹没自己,为保护淮河中下游地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片段五:庄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蒙洼蓄洪区新建、改造、加固高于蓄洪水位的131座安全庄台、5座保庄圩,配建了水、电、路、污水处理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加上新建的4个集中迁建安置工程,让蓄洪区19.5万居民实现了安居乐业。 片段六:旗帜。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每一次抗洪抢险,党员干部都是一面让人安心的旗帜。 沈恩久,郜台乡共产党员,在抗洪抢险中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带领群众封堵管涌,不幸牺牲在抗洪一线。 戎宣桂,段台乡党委书记,洪水汹涌而来,自家麦子被淹、房子被冲倒,爱人哭着来乡里来找他。他对妻子说:“爹妈和孩子就交给你了,没吃没住的自己想办法,我不能丢下这一万多群众不管啊!” 张玉龙,人称“老洪军”,郜台乡宋台村文书。洪水涨得急,他受命通知8个庄台的群众紧急撤离,一个猛子扎到水里,被树桩扎破肚皮,鲜血染红水面,他强忍剧痛,硬撑着把几个庄台通知到位。 李西林,阜南县水利局首任总工,投身治淮水利事业50年,主持修建了95公里长蒙洼堤防。即将走完人生89个春秋时,向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骨灰撒入王家坝淮河中,实现永远融入这片热土的心愿……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有最纯净的心、最朴素的情,用生命扛起责任,和蒙洼人民一起铸就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丰碑。 片段七:投入。2003年准河大汛后,国家投巨资治淮,相继实施王家坝闸除险加固、曹台孜退水闸除险加固、上堵口泵站技术改造、蒙洼堤防加固等重点工程,建成了王家坝防汛交通桥和中岗大桥…… “国家一直念着蒙洼人民,通过70多年持续治理,淮河防洪保安体系不断完善。”在一幅巨大的淮河水系示意图前,马奔说,从上中游接合部的王家坝闸,到中游的临淮岗水利枢纽,再到下游江苏境内的淮河入海水道,加上干支流一系列配套水利工程,“就像一条治水长龙,牢牢锁住洪水烈马,保证了淮河安澜,为蒙洼人民发展适应性农业、保护生态湿地创造了条件。” 三 淮河清晨,薄雾如纱。 一大早,我们来到郜台乡宋台村,采访当地致富带头人。 “我这一摊子,搁在文化人身上,他不敢干。为啥?风险大,前掂量后掂量,没那个胆。我不怕,大水窝子里泡大的淮河愣子,就是胆大。” “淮河愣子”是谁?张厚海,阜南县蒙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他“这一摊子”有多大? “我自己流转了1160亩低洼地,种植水稻,注册了‘郜台田野’有机大米,在稻田里套养中华鳖、龙虾、鳝鱼、泥鳅。”站在公司监控室大屏前,55岁的张厚海说,“另外,还托管了上万亩地,给群众提供耕、种、收、管等社会化服务。” “他不是愣子,是个能人。”一旁的乡干部介绍,张厚海种的稻子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每年没开镰就被收购商订走了。“群众见了效益,都跟着干。现在,在他带领下,马家湖近万亩洼地变成了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你创业中,可遇到过啥难事?” “咋没有!2020年,王家坝拔闸,我损失了几百万!养了三年的甲鱼,一千多只,都长二三斤了,才想见钱,一场洪水,全冲跑了,光甲鱼就损失二百多万。”回想那段蓄洪经历,张厚海嘘唏不已。 涨水时,蓄洪区不让住人,张厚海舍不得走,晚上一个人在地里蹲着。到第二天晌午了,还没走,眼看着大水淌过来了,巡村干部拿着电喇叭喊:“那是谁呀,可是厚海?大水过来了,再不走就跑不掉了,熄火在里面了!” “没办法,不走不行了!洪水呼呼叫上来了,我踩着地板油,开着车跑啊,水浪在车头前滚,泪珠子在眼眶里转。” “蓄洪受灾,国家不是给补偿吗?” “那不一样!自己种的、养的,淹了心疼;让国家补偿,心里不安。” “咋不提前逮呢?” “不放闸,谁舍得逮?可是,通知放闸再逮,也来不及了。就算逮个百把二百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水,卖给谁?况且,那时稻田里水大,不容易逮了。水里跑得到处都是,人家屋脊上跑的都是我的甲鱼,水稻也都被淹毁了。” “酸甜苦辣,生活本来就这样,哪有恁顺哩?抱怨没用,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毕竟,还欠那么多债,我不干不行啊。”张厚海指着正在收割的稻田说,别看蒙洼经常发大水,这地肥得很。“我的魂都让这地勾来了!”每天都要往地里跑六七趟,晚上睡床上就想好了第二天干啥,第二天清晨4点多就睡不着了,6点钟就朝地里跑。看着地,心里踏实。干了这几年,总算翻过身来了。“现在,坎都迈过去了,好日子在后头呢!” “淮河愣子”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做有文化的事儿。这两年,公司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也常来传授技术。“我喜欢跟这些懂技术的文化人交流。”说着话,张厚海指着眼前大屏幕说,“瞧,通过‘互联云’,我坐在办公室就知道哪里庄稼稀了,哪块地缺肥了,也方便合理调配员工干活儿。” 寒露过后,芦苇渐枯黄。郜台乡河塘水面长满了芡实、莲藕,加上滩涂上成片的杞柳,接天莲碧,蔚为壮观。 在距离张厚海基地约5公里的刘店村柳编加工车间,十多位村民正在编柳编制品,一根根柳条如精灵般在手中跳动翻飞,一会儿工夫,一个个篮筐编织成形了。 “以前,俺这里容易受淹,种庄稼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38岁的张安玲一边忙着手里活计,一边和我们聊天,“这几年,村里鼓励低洼地种杞柳,收割后卖钱,还能到厂里干活编筐。” 2020年以来,张安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我一年收入近3万块,爱人在附近工厂上班,一年能挣6万块;加上种杞柳及农作物,俺家一年收入超过10万块。”张安玲说,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养家。“生活很充实,感觉有奔头!” “有奔头”的生活,让蒙洼人想起总书记的鼓励。 “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摸得到自然规律……” 时间回到2020年8月18日。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首站就来到蒙洼蓄洪区,他在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上对乡亲们说出了心里话。 近年来,蒙洼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发展以杞柳、莲藕、芡实为主的水生作物,变“水害”为“水利”,变对抗为顺应,顺随自然规律,把蓄洪区变成了产业园,昔日“洪灾窝”呈现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景象。 如今,随着当地适应性农业渐入佳境,像张安玲这样就近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仅柳木文化产业就带动了万余人家门口就业增收。 四 仲夏时节,万物竞秀。 “动作轻一点,再轻一点,拍的时候不要动。”在蒙洼蓄洪区一处莲藕种植基地,阜南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占淮小心翼翼,一边小声叮嘱同行摄友,一边迅速用长焦镜头对准30多米外的一只黄苇鹣。按下快门瞬间,这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鸟类红色名录的夏候鸟被定格在相机里。 “夏季鸟儿少,我们真幸运,拍到了黄苇鹣和须浮鸥!”李占淮告诉我们,“今年1月,我和摄友还在这儿拍到了2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这已是东方白鹳连续5年光临阜南了。” 鸟儿翩翩,得益于蒙洼蓄洪区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依托蒙河分洪道建设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2022年通过验收,规划总面积7054.47公顷,湿地率达95.85%。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现有维管束植物154种,野生动物241种。”阜南县湿地管理中心负责人汪子洋介绍,“现在,蒙洼湿地成了野生鸟类乐园,夏候鸟有白鹭、池鹭、牛背鹭等,冬候鸟有灰雁、赤麻鸭、红头潜鸭等,迁徙旅鸟包括黑翅长脚鹬、凤头麦鸡、针尾沙锥等。”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蒙洼蓄洪区的曹集东湖“火”了起来,乡间小路上,大小车辆来回穿梭;池塘边,接二连三架起“长枪短炮”。北京的、合肥的、南京的、徐州的……几天时间,汇集了数千人,都为一个共同目标——远远地拍摄“国宝”彩鹮。 彩鹮,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体形修长,喙似弯刀,栗紫色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光泽,光泽还随着彩鹮的移动而变化,多姿多彩,动感迷人。 在浅浅的河湾碧水间,在绿毯般的草滩上,彩鹮上下翻飞,追逐嬉戏,捕食捉虫,无拘无束,人与自然构成一幅和谐欢畅的生态图景。 “阜南县通过退耕还湿、选聘生态护林员、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等方式,持续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汪子洋告诉我们,“我们要在鸟儿青睐的这片地方绘出绿色生态新画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 初夏时节,好消息传来。综合评价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活提质升级等要素,安徽省公布两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地处蒙洼蓄洪区的王家坝镇王家坝村、曹集镇利民村榜上有名。 走生态路,吃旅游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阜南在行动。 “现在,以王家坝闸至曹台闸道路为风景道主线,正在建设淮河风情百里画廊(阜南段)。”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人介绍,线路涉及王家坝镇、老观乡、中岗镇、曹集镇、郜台乡,规划打造西田坡党政庄台、童楼柳编庄台、连台殷台爱情庄台等,把王家坝湿地公园、淮河故道等串联起来,推动阜南民俗、庄台美食、蒙洼乡韵与体育运动、音乐节庆、民俗非遗有机结合,打造一条淮河文化集中展示、互动体验型风景廊道。 …… 寒露时节,刚收割过的稻田躺在河湾里小憩,等着蒙洼人新一轮耕作,风中飘来稻谷、秸秆和水草混合在一起的清香。 行驶在蒙洼大堤上,看朝霞满天,群鸟唱响苍茫原野。平畴沃野,大河奔流,像一轴长卷舒展开来。车窗外,绿树、远村、飞鸟一路相随。听点什么吧!打开手机录音,耳边响起“老洪军”张玉龙自弹自唱的淮河小调:“淮河湾,淮河长,淮河两岸好地方,五谷杂粮样样有,骡马肥,牛羊壮,鸡鸭成群,粮满仓,丰收锣鼓咚咚响……”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