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美好阜阳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的务实举措,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突破式跃升的目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为民导向,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担当。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阜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前进路上,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让“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要实现保障更加有力。全市上下要紧抓最大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收入。要紧抓普惠民生,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推进全民参保攻坚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健康阜阳建设。要紧抓兜底民生,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持续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要实现生态更加优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市上下要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阜阳样板。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林业、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要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开展零碳、零污、零废城市试点。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要实现文化更加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市上下要组织实施阜阳美誉度和软实力提升行动,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好用好管好“四馆一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加快建设体育强市。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进城市IP品牌塑造和推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要实现治理更加完善。全市上下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深做实“两有三解”平台,全域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要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政法干警进网格活动,持续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就一定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阜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