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选送的21个小戏、18个小品、8个曲艺节目轮番登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来自我市的群口相声《我要当劳模》、界首渔鼓《让爹》、淮北梆子戏《红盖头》精彩亮相,并获得多个奖项。 群口相声《我要当劳模》: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由颍上县文联选送的群口相声《我要当劳模》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通过模拟劳模评选参与者对劳模的认识、感知不断加深,塑造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创新创造、团结协作的劳模形象,传递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歌颂了新时代劳模精神。 “群口相声《我要当劳模》采用男女搭配、多人表演形式,是本次入展的唯一相声类节目。”该相声编剧、颍上县文联主席吴险峰介绍,《我要当劳模》是他在一次文艺演出创作走基层活动中参观企业劳模工作室时,受到感动、得到启发而创作的。 吴险峰说,4位相声演员在排练中下了很大功夫。其中,王友华、周雪、马绍才3位演员都是教师,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牺牲休息时间、克服各种困难参加排练,不断提高表演技巧和效果。王友华、周雪在排练过程中,为了使表演效果更好,果断把影响发音的痛牙拔掉。在大展上演出时,他们精彩的表演受到评委和观众好评。 淮北梆子戏《红盖头》:弘扬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春花香啊……”淮北梆子戏《红盖头》由界首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界首市文化馆选送,界首市香玉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演出。 《红盖头》讲述了热血青年大柱在奔赴抗日战场前夕,与恋人依依惜别的故事。大柱的哥哥战死沙场、父母被鬼子炸死,大柱奔赴抗日战场前夜,恋人杜鹃要与大柱成亲。但国仇家恨未报,大柱不愿意此时成亲。最后,大柱拿起杜鹃的红盖头走出家门,杜鹃喊道:“我等你一辈子……” “我们从2022年开始孵化这个剧目,整个剧目从编排到演出,演职人员都付出了许多努力。”该剧目编剧、界首市戏曲曲艺家协会主席张宏友介绍,尤其在孵化期间,他们对剧目中的一些场景和细节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比如剧目中高潮部分,尤其是演员掀盖头的姿势,他们尝试了多种不同表演方式,一边思考、对比,一边改进、完善,最终定型的表演方式,现场演出效果十分出彩。 张宏友说,淮北梆子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编淮北梆子戏《红盖头》旨在弘扬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也是对传承发展淮北梆子戏的一次尝试。该剧目在本次大展上获得好评,给了剧组人员很大鼓励,他们将为淮北梆子戏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不懈努力。 界首渔鼓《让爹》:以幽默的表演鞭笞不良风气 “我唱的这件事情真叫邪,西村里,张老栓他要让爹……”界首渔鼓《让爹》同样由界首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界首市文化馆选送,由界首市俊红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演出,是此次大展第一个登场的节目。 该剧目编剧、界首市文化馆馆长王海涛介绍,界首渔鼓《让爹》讲述了村民张老栓与儿子、儿媳之间发生矛盾的故事,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反映了一些青年人对孝道的误解,鞭笞了不良风气,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王海涛说,《让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下基层的经历。一次在乡镇走访时,他偶然听到当地群众说到一对年轻夫妻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故事。回去后,他不断琢磨、构思,最终创作出了《让爹》这一剧目。 界首渔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爹》的演员毛玉兰是界首渔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丈夫张俊红是伴奏。夫妻二人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默契。“为了让剧目在表演形式上更加灵活、生动,我们在原来界首渔鼓由一人演唱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了二人互动环节,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王海涛说。 三个节目夺得多个奖项 据介绍,“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由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等单位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承办,于10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89件选送作品,最终遴选出47个优秀剧目进京参展,作品涵盖20多个剧种曲种,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民间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经组委会专家组评选,24部作品获“最佳剧目”奖,23部作品获“优秀剧目”奖,15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还评出了其他多个奖项。 其中,淮北梆子戏《红盖头》、界首渔鼓《让爹》、群口相声《我要当劳模》获“优秀剧目”奖;《让爹》演员毛玉兰和《红盖头》演员陈小青、陈兴亮分别获“优秀演员”奖;《让爹》作曲张坤龙获“优秀作曲”奖;张宏友、王海涛获“优秀编剧”奖;《我要当劳模》导演王筱莲获“优秀导演”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