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宫集镇钜阳行政村东殿自然村,是一个坐落于阜阳与亳州交界处的古村落,已有千年历史。 多年来,当地流传“楚王城”“钜阳城”等说法,还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殿顶子遗址。2019年,东殿村被列入省第五批千年古村落。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座古村的前世今生。 村名由来 “宫殿”以东的村子 东殿村位于太和县宫集镇东部,东临西淝河,是钜阳行政村下辖自然村,面积0.18平方千米,人口200人。 进村走不多远,可见一片地势略高于周边农田的高地。如果不是随行人员介绍,很难将这里与战国时期的楚国宫殿遗址联系起来。 “这片高地高出地面约4米,是殿顶子遗址的一部分,也就是相传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宫殿所在地。”宫集镇工作人员李莉莎介绍,相传宫殿外有东、西两片居住地,其中,后来宫殿以西由于马姓人家居多,又叫“西马”,现为“马庄”。“东殿”因位于“殿顶子”以东而得名,建村后村名沿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李莉莎介绍,东殿村到了明代属太和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属太和县宫集区、苗集人民公社等,1992年开始归宫集镇管辖。 遗迹 省级文保单位殿顶子遗址 与高地相隔一条田间小路的地块,是东殿村村民、殿顶子遗址文保员张兴波家的承包地。不同于周边地里种着小麦,这片地里因位于殿顶子遗址内,什么都没有种。今年71岁的张兴波,研究家门口的这片遗址已有50多年了,收集了多个实物和整理了多个资料。 “我小时候,殿顶子比现在还要高一些,站在南侧看不到北侧。”张兴波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四方方的城址尚清晰可见。随着岁月变迁,这块高地慢慢变低了,只比周边地块略高一些,面积也出现萎缩。 太和县档案馆工作人员陈文林介绍,2019年,殿顶子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研究认为,殿顶子遗址正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的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后楚都钜阳城遗址。 黄山书社出版的《太和县志》(1993年版)记载:朱庄故城址,在县东北35公里朱庄乡,东临淝河。现存有宫殿遗址,在故城东南部,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俗称“殿顶子”,谓是楚国宫殿旧址。 “东殿村及周边村子遗迹众多,如东周时期的遗迹、战国陶片坑、72连井、灰角寺遗址等。”李莉莎介绍,相传的72连井,至今在东殿村村内仍可找到多处,有的还有水,可供村民使用…… 目前,从殿顶子遗址出土的文物已经移至相关博物馆,如东周时期的陶豆、网坠,汉唐时期的盖弓帽、宋金时期的陶鱼等。 2016年5月,太和县宫集钜阳楚都文物馆揭牌时,还集中展出了从东殿村收集而来的300余件民俗实物和1000余件出土文物。 保护 村民义务巡逻 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 平时只要有时间,李莉莎总会到殿顶子遗址那里去看一看。 一直以来,保护好这处遗址都是村里的大事。上世纪90年代起,在宫集镇政府的支持下,东殿村成立“宫集镇钜阳村东殿文物保护小组”。成员为当地村民,平时义务巡逻。 多年来,张兴波一直是小组负责人。“之前,我们都是徒步在村边和遗址周边巡逻,主要查看是否有可疑的人挖掘、破坏文物等,发现了及时上报,以及禁止村民在遗址范围内挖沟打塘等。”张兴波说,2017年,省专家在村里考古时,他们更是加大巡逻力度。 “2023年,考古队对遗址的挖掘工作暂停,挖掘区也回填了土。”李莉莎说,但村里对遗址的守护并没有停止,为加大保护力度,村里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分布在各路口、殿顶子遗址和西淝河附近等,还有专人管理。 如今,有了技术做保障,文保小组平时4人一队,每队连续巡逻10天。 未来 希望进一步扩大古村影响力 延续古村文化脉络 近年来,东殿村也在加大对村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紧邻张兴波家地块的马庙小学,是村里唯一一所小学。学校时常邀请张兴波去给孩子们上“历史课”,讲讲村里文物挖掘的故事等。 有时,张兴波也会把孩子们带到殿顶子遗址周边地里看看,还到博物馆认识陶瓦碎片,观察上面古老的图案、纹饰,教他们如何断代等,激发孩子们对文物保护的兴趣,传承古村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东殿村虽“古”,但漫步其中,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振兴气息。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麒麟西瓜、葡萄等经济作物,远销周边地区;吸引知名企业建厂,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有机肥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接下来,村里希望依托殿顶子遗址,从盘活传统村落资源入手,引导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新产业和新业态,扩大古村影响力,延续古村文化脉络。”李莉莎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