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牢记嘱托 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24-6-27 08:07| 编辑: 刘黎 | 查看: 2989|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来自: 阜阳日报

 
6月24日,在颍东区枣庄镇童庄村关富家庭农场,农民驾驶植保机喷洒农药。 特约摄影 宿飞

      一个地方的发展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产生非凡影响、指引前进方向,令人铭记在心。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我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两年来,颍淮儿女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自觉和担当,努力在多种粮、种好粮上当标兵、走在前。本报今日推出特别报道,展现全市上下践行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新图景。  
    
  每每想起回信内容,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总是难掩激动心情。
  
  两年来,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铭记在心间、书写在田间,切实当好“带头人”,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粮,多种粮、种好粮。
  
  放眼全市,近4万个家庭农场、1.6万个农民合作社、3500多家社会化服务主体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发挥规模经营优势”
  
  ——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6月25日,走进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200亩青翠的玉米苗随风摆动。
  
  “近期遇到旱情,但我们用了先进喷灌机械,水肥得到及时供应,目前玉米苗长势较好。”来到田间,徐淙祥弯腰随手抓了一把泥土,察看墒情后放心地点了点头。
  
  当前,玉米苗已长到六片叶,到了除草打药的田管阶段。装满药箱、定好路线、遥控指挥……当天,一架大功率植保无人机在田地上空往返,喷洒农药。
  
  一台无人机每小时可喷洒150亩土地,不仅节省了人力、时间,还实现降本增效,这让徐淙祥的种粮信心更足。
  
  规模经营的优势在种地“老把式”徐淙祥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秋种开始,他开展“十统一”工作,即统一优良品种、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足墒匀播、旱灌涝排、墒情监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追施拔节肥、机械收割、订单出售。
  
  “相比小农户一家一户管理,规模种植每亩地至少可以节省成本100元,增加收入100元。”徐淙祥说,一减一增间,亩均增收至少200元。
  
  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绕不开“小田变大田”。今年夏种前夕,颍州区马寨乡朱大庄村党总支书记应延坤一直在为耕地“入托”的事情忙碌。
  
  2022年秋种时,朱大庄村在东王村民组试行农业生产“大托管”,将村民手里的耕地全部集中起来,并对“巴掌田”“皮带田”等零碎田块进行整理,由村民组负责种植、田管、收割、出售,并成立监事会对土地托管全程监督。
  
  小田变大田,表面上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经过核算,除去人工、种子、化肥、机械等各项开支,平均每亩地节本增效280元,群众反响较好。
  
  在东王村民组的带动下,2023年秋种开始,该村又有4个村民组主动“入托”,全村托管耕地由最初的280亩增加到1040亩。今年6月3日,该村小麦收割、售卖完毕,随即组织农业生产“大托管”收益分红,120户村民共计领取64.6万元。
  
  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3510家,完成“大托管”服务面积558万亩。眼下,我市各地正探索多种形式的“大托管”服务模式,力争今年“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700万亩。
  
  “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
  
  ——科技成为粮食稳产增产关键
  
  一场雨水过后,眼下正是抢墒播种的好时节。在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周台村,种植大户顾传爱驾驶着播种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播种、施肥、镇压一气呵成。
  
  顾传爱今年新买的玉米精量播种机轻简实用、省工省力,播种施肥精度也明显提高了。
  
  智慧农机装备在颍淮沃土“大显身手”的场景屡见不鲜。
  
  今年4月下旬,我市小麦进入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颍上县首次使用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对地观测与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实时监测墒情、苗情、长势等,对麦田实行精准管护。
  
  从智慧农机到信息系统,再到优质种子,科技在保障“百亿江淮粮仓”稳产增产方面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
  
  5月31日,在颍上县王岗镇姚庄村,200余亩“阜航麦1号”小麦实打验收结果出炉:690.6公斤/亩。“阜航麦1号”是由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麦种选育而来,也是我省首个利用航天搭载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初正式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种植。
  
  “自大面积推广以来,‘阜航麦1号’分别在颍东、颍州、太和、颍上等小麦生产基地完成测产验收,连续四年亩产超过650公斤。”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葛勇介绍,目前,我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太空种子、北斗导航、无人驾驶……两年来,我市突出良种、良法、良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应用于粮食生产,一幅农业现代化图景在广袤的田野徐徐展开。
  
  “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种植大户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前段时间,我市持续出现少雨干旱天气。为尽快抗旱造墒,太和县种植户常兴铎采用密植滴灌分段调控技术进行补水补墒。
  
  经过两轮的滴灌作业,目前土壤墒情较好。看着茁壮成长的玉米苗,常兴铎对秋粮丰收很有信心。
  
  “在大户协会的带领下,我采用良种、良法、良机,这几年的产量都很好。”常兴铎说。
  
  常兴铎所说的“大户协会”,指的是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
  
  为让更多的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2022年9月,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涉及土地20万亩,越来越多的群众跟着徐淙祥等大户,靠种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常兴铎从事规模种植时间不长,每到耕种收等关键农时,他总是上门找徐淙祥学技术,每次都能得到详细的答复。有徐淙祥做技术后盾,常兴铎发展规模种植的底气更足了,目前流转2200亩地搞农业生产。
  
  2023年2月,由全市粮食作物生产大户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协会——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成立。徐淙祥、葛浩新等种植大户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品牌粮食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做好服务,带动更多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新农人”蹚出一条“兴农路”
  
  粮食生产,关键在人。当前,颍淮大地涌现一批开得了新农机、懂得用互联网的“新农人”,给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技术,蹚出一条“兴农路”。
  
  徐淙祥的孙子、“新农人”徐旭东主攻农业试验示范与推广。近年来,他积极邀请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太和县农技推广人员、农资企业和高校专家在太和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并在皖北平原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同时,他还承担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及部分高校的试验示范项目,在200多种玉米、大豆和小麦中开展品种筛选、成果转化。
  
  与太和县紧邻的颍泉区,“新农人”葛翔探索的林粮套种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一亩地能够生产500公斤小麦、500公斤玉米和150公斤薄壳山核桃,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积极培育“新农人”,出台各类支持政策,让他们留得住、干得起劲,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当下,我市粮食生产的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新型经营主体以更高的效率推动“百亿江淮粮仓”朝更高水平迈进。2023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463.94万亩、增长0.31%,总产537.22万吨、增长0.77%,小麦最高单产898.2公斤/亩,种植面积、总产、最高单产均居全省首位,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力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