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人员组成“劝善团”,推动移风易俗,促成多起“零彩礼、低彩礼”婚事;“雷锋大妈团”二十年如一日开展治安巡逻和矛盾调解,累计巡逻里程超10万公里,累计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800余起;“小蚂蚁”公益团队成员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兄弟帮扶中心”,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近年来,界首市以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培育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劝善团”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嫁闺女不是卖闺女,要彩礼不如要幸福!”近日,在界首市光武镇王庄村举行的一场特殊宣讲会上,“劝善团”成员梁文礼用朴实的话语,向村民宣讲“零彩礼、低彩礼”新观念。这是光武镇依托志愿服务组织推动移风易俗的一个生动场景。 今年以来,光武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专家等“五老”人员成立“劝善团”,重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走村入户宣传文明新风。 “过去村民彩礼动辄十几万元,现在通过‘劝善团’做工作,已经有3对新人实现‘零彩礼、低彩礼’结婚。”光武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介绍。除了婚俗改革,“劝善团”还积极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尚,通过编排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这样的宣传我们爱听。”王庄村村民李大姐说。截至目前,“劝善团”已开展宣讲活动30余场,调解婚丧纠纷12起,推动全镇7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从“天价彩礼”到“零彩礼、低彩礼”,从“厚葬显孝”到“厚养薄葬”,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劝善团”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做最暖心的劝导,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光武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五老”人员作用,将“劝善团”经验推广到更多工作领域,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雷锋大妈团”处处显身手 在界首市东城街道东顺河社区,时常能看到这样一道风景:一群老人头戴小红帽、臂挂红袖章,穿着统一的服装,手持喇叭,每日穿梭于街头巷尾,活跃在居民中间。这就是由“中国好人”薄玉侠牵头成立的“雷锋大妈团”。2006年,薄玉侠依托界首市东城街道东顺河社区翠园警务室,组建了这支“雷锋大妈团”。“雷锋大妈团”最初只有8名成员,如今已发展到30余人。 “看到她们的身影,我们就觉得安心。”东城街道翠园小区居民纪月荣说。去年冬天,大妈们巡逻时发现一名独居老人赵王氏突发疾病,及时联系送医,挽救了老人生命。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雷锋大妈团”的志愿服务记录中数不胜数。 除了治安巡逻,调解纠纷也是大妈们的“拿手好戏”。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耐心细致的沟通,她们累计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8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不久前,界首市靳寨乡赵某和赵某某两家因宅基地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大妈们连续3天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雷锋大妈团”负责人薄玉侠说。如今,“雷锋大妈团”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定期为留守老人理发、剪指甲,组织文艺活动丰富老人生活,还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 界首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雷锋大妈团”是当地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她们用坚持和奉献展现了新时代志愿者的风采。今年,将总结推广“雷锋大妈团”经验,培育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品牌。 暖心服务“一老一小” 4月19日上午,界首市翼龙养老服务中心欢声笑语不断。“小蚂蚁”公益团队的志愿者来到这里,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修剪指甲、打扫房间。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民间公益组织,除开展义务献血、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外,还经常开展爱老敬老志愿服务。 “经过精心准备的豫剧、小品、大鼓书,还有舞蹈,都是老人们喜欢的节目。志愿者与老人之间的互动,给老人们精神上很大慰藉。”“小蚂蚁”公益团队负责人代兵介绍。 目前,“小蚂蚁”公益团队将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打造成品牌项目,经常到敬老院开展活动,除了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向老人们宣传国家有关政策,传授防范非法集资、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有敬老,也有护小。每年暑期,在界首市乡村的“儿童之家”,都有“兄弟帮扶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耐心辅导功课。该中心负责人杨中明介绍,他们已连续5年开展“暑期护苗”行动,累计组织300余名返乡大学生,为5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还通过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孩子们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界首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老龄化社会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当下,从“小蚂蚁”的细致入微到“兄弟帮扶”的薪火相传,这些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传递着社会温暖。下一步,将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让志愿服务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