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沟通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回顾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县级以下基础性普及教育多由“私学”来承担,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就是具体表现。广袤的乡村从来都是教育之树茁壮成长的沃土。时时处处人人皆是教育,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学楼、操场、寝室、食堂等物质硬件建设,而且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建设、文化活动各方面。在学校硬件建设中融入园林、雕塑、诗词、楹联、书画等艺术要素,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课程开发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提升育人效果。位于颍泉区的苏屯中心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颇有特色。中心校下属各学校内古树名木较多,部分学校设置有高大的孔子雕像,文化氛围浓厚,俨然“大学”气象;各类校园演讲比赛、艺术节、劳动实践、特色讲座等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构筑家校双向奔赴、稳定教师队伍良好格局。不同于城市社区,乡村社会是各类要素的有机融合体。乡村学校扎根基层乡村熟人社会,服务周边群众,发展也依赖于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教师素养能得到周边群众的信任,群众才会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取得周边群众的信任支持后,教师队伍的教育责任、教育情怀才会得到进一步激发,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才会更高。这种家校共育、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一旦建立起来,乡村教育就会迈入发展快车道。苏屯中心学校教师队伍有几个特点,一是本地教师较多,夫妻同在一所学校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二是教师奉献精神突出,涌现出一批乐教爱生的先进模范、师德标兵,学校争先进位氛围浓厚,教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其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多措并举保持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注重乡村教师定向培养,鼓励教师回归本地、扎根乡村,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推动家校社联动,组织开展各类家访和结对帮扶活动等,加强与学生家长、当地政府、社会机构的联系,凝聚教育发展合力。 公平透明管理教育教学事务,构建基层教育良好生态。当前,中心学校负责管辖镇域范围内的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淡化其行政职能,更加突出引领、示范作用,切实把中心学校打造成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进步中心。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保障教师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并坚决贯彻落实,坚决杜绝各类说情、打招呼现象,坚守公平、公正、公开底线,切实维护教师切身利益,加强乡村学校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和乡村教师培训,为大家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颍泉区委社会工作部)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