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林语堂在其所著《苏东坡传》中,为苏东坡总结出诗人、作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等十九种身份称谓,显示了苏东坡的多才多艺。其实,苏东坡还有另外一个闻名天下的身份——“西湖长”。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西湖长”称谓缘起于颍州(今阜阳市)。 颍州西湖 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缘起:“东坡元是西湖长”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东坡“自杭召回京师”。由于他在杭州任上如实奏报灾情,一些报喜不报忧的政敌诬陷他有夸大灾情之嫌,对他进行陷害打击。为“避嫌求静”,他坚决要求外放,遂获准知颍州,并于八月二十二日到任。他在《颍州到任谢执政启》中写道:“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邦,辄为西湖之长。皆缘天幸,岂复人谋。惟汝水之名邦,乃裕陵之故国。人醇事简,地沃泉甘。岂惟暂养于不才,抑亦此生之可老……” 其时,有不少诗家对“西湖之长”多有呼应。宋代《王直方诗话》载:“杭州有西湖,而颍亦有西湖,皆为游赏之胜,而东坡连守二州……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亦云:‘……出典二邦,辄为西湖之长’。”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中写道:“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更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苏东坡一生如飞蓬,流寓不定,到过的西湖很多。到颍州上任之前,他到过的风景湖就有许州西湖、陈州西湖、颍州西湖、杭州西湖,以及凤翔东湖、宛丘柳湖、徐州玉龙湖等。后来,他还到过扬州瘦西湖、惠州西湖、雷州西湖等。一些本不叫“西湖”的湖,因为苏东坡的光临而易名为“西湖”的也不少,较早的就有宛丘柳湖、蔡州西湖。惠州西湖本名丰湖,杨万里的诗题就是“惠州丰湖亦名西湖”。雷州罗湖,因为苏轼苏辙兄弟“相约宴游于此”,便改名“西湖”了。其实,大名鼎鼎的杭州西湖,魏晋时名“武林水”,隋唐时称“钱塘湖”,苏东坡两度临杭治理之下才确定了“西湖”之名。还有些苏东坡没有到过的,也改称“西湖”。如此一来,缘起于颍州的“西湖之长”的称谓,逐渐演绎成“西湖长”“东坡西湖”“东坡到处有西湖”等说法。 而杨万里的一句“西湖长”,更确立了苏东坡评价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其有关西湖的阅历也成为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亮点。因此,他自豪地说:“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宣赞:“西湖虽小亦西子” 苏东坡到过许多西湖,为什么到了颍州才提出“西湖之长”之论呢?这有两点缘由:一是他涉足颍州西湖早于杭州西湖,对颍州西湖有充分的了解;二是他认为当时那么多西湖之中,只有颍州西湖具备了可以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的条件,即自然之美、亭台之胜、名人事迹和吟咏之繁。 关于颍州西湖的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胡国汝坟西侧的“一泓碧水”,汉唐时期成为名胜,北宋时期达到空前兴盛。当时,颍州地近京畿,又是颍王(宋神宗赵顼)龙兴之地,官员也多为强干之臣或社会名流。此时,颍州的城市发展、集市贸易、手工业作坊、漕河运输、农田水利、州学与书院建设等方面均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加上一个风光优美的西湖,士大夫们都视之“燕闲之地”。故而,许多诗人墨客乃至文学巨子,或先后知颍,或游历于此,与颍州以及颍州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许多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文赋和令人追怀的故事。其中,知任颍州又倾情吟赞西湖者,有“太平宰相、富贵词人”晏殊,“红杏尚书”宋祁,“状元太守”、州学创办人蔡齐,颍州第一座欧阳修祠建造者陆佃,“守成良相”吕公著,科学家、北宋贤相苏颂等,对颍州西湖感情最深、赞美最多的当属欧阳修和苏东坡。 苏东坡对颍州西湖的赞美可以说是感情深厚、不遗余力。首先,他知颍州前曾带着弟弟苏辙专程来颍州拜望恩师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有了“三亲”(亲闻、亲见、亲历)式了解,当时还写了《陪欧阳公燕西湖》等四首诗歌。因此,他一到任颍州就写道:“伏以汝、颍为州,邦畿称首。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俱贤,盖宗资、范孟博之旧治;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 所以,这次知任颍州虽只半年左右,却因为旧地重游以及怀念恩师之情,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到颍州写的第一首《泛颍》诗,细致描绘了颍州平原风光:“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他追忆欧阳修所作诗句“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呼应写道:“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在弟弟苏辙迎他回京之时,他在赠诗中写道“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颍”,把颍州当作他“夸口”的资本。 他把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比较:先把杭州西湖比作“西子”——“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下来再写颍州西湖——“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后来,他又评价道:“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由此,“西湖长”苏东坡极大提升了颍州西湖在天下西湖中的品位和地位,从此颍杭二西湖齐名共荣。 建设:“千夫余力起三闸” 作为“西湖长”,苏东坡不但极力宣传赞美颍州西湖,还为建设颍州西湖作出了贡献,这主要表现在水利、景观、文化三个方面。 颍州西湖的水利建设。苏东坡是一位治水名人,在他所工作过的地方,诸如杭州、徐州、颍州、惠州等地,都留有他兴修水利的功绩。这里重点说说他在颍州治水和治湖的事迹。 他上任之初,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亲自带领一些水文技术人员,到陈州至颍州的河畔进行实地丈量勘查,用所得事实数据,否定了朝廷诏令开挖的“八丈沟”工程,免除颍州一场大水患。为此,他写下了“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的著名诗句。然后,他从免除征调维修黄河的夫役中“乞万人”,展开对颍州城内外“通焦陂、下长淮、浚西湖”的建设。 颍州城外的清河,北通西湖,中经焦陂,东注淮河。欧阳修曾在《忆焦陂》中写下“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的诗句。但此时,清河已经壅塞了。《正德颍州志》记载,苏东坡着手修整清河,“于大、小润河和白龙桥三处建闸,以时蓄泄”,又“引汝水溉民田六十里”。对于此事,他在《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诗中写下“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为记。 此时的颍州西湖,相较以前的“十里湖面”已有所干涸、萎缩。他带领民工把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建成一道出颍州城向西北蜿蜒、直到西溪的大堤,是集排、灌、运、蓄与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使颍州西湖有了一个可以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的“苏堤”。 颍州西湖的景观建设。苏东坡对任职之地的西湖原有失修景观,都加以修葺和维护,还努力增建一些新景观。其特色之处就是使水利与新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这种做法在颍州西湖尤为突出。除了苏堤,还在西湖上、中、下游新建“三闸”,并在白龙桥处建设景观,在发挥控制清河水量、水速等作用的同时,还可供人游赏。还有一些是属于自然风光与新建亭台相结合的景观,比如七渔河芦花湄苏东坡幼子“苏过读书处”,至今还是游人访古赏景的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与苏东坡息息相关的“择胜亭”。世间大多数的亭台是固定的,而这种亭子则是可以随时移动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记载“东坡守汝阴(颍州),作择胜亭,以帷幕为之,世所未有也”,说明是独创的。他自己对此亭的结构与材质描述道,“乃作斯亭,筵楹栾梁。凿枘交设,合散靡常。赤油仰承,青幄四张”。其优点是:亭子小巧轻便,一人即可携带,移动方便,且造价便宜,无需动用公款。为此,苏东坡还创作了《择胜亭铭》。他的弟弟苏辙看此铭后也写了《颍州择胜亭诗》,使此亭声名大大传播开来,以至传誉明清,甚至《四库全书》亦有记载。 颍州西湖的文化建设。唐代柳宗元在说到“兰亭”时指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意思是说,山水之美不会自己成为名胜,有待文人发现和传扬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意境,留下赞美的诗文和故事,才能成为名胜,流传久远。而西湖文化就是苏东坡开发、建设成功的一个典型。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感慨地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现在,我们以颍州西湖为例,来梳理一下苏东坡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知颍州虽只半年,却留下了诗109首、词6首、文(包括表、启、书、状等)93篇,共208篇(首),涉及颍州西湖多元文化内涵,包括爱民、水利、景观、师恩、祈雨、祭祀、佛禅、道观、别离、清宴、歌舞、泛舟、咏月、咏荷、吟竹、吟菊、吟柳等。 苏东坡围绕颍州西湖多元文化,举办过很多文学艺术集会。其中,他在《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一首示坐客》诗中记述了一场音乐鉴赏会,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反响,其诗制成的碑刻至今还存留在阜阳民间。更有一次轰动朝野的“禁体诗会”,在《颍州府志》和《北宋文学社团史》等史志中留下记录。“禁体诗”是欧阳修知颍州期间在聚星堂举办的诗会上新创的一种诗体,写作时有严格限制,不得使用“禁用之字”。这次苏东坡“以老门生”身份,追效前贤,也在聚星堂举办了诗会,仿当年欧公所规定的原则写了一首题为《聚星堂雪》诗。后来,还把此次集会所得之诗作,编辑成《汝阴唱和集》而广布流行。颍州西湖上的这次文事,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为颍州西湖文化史增添了多彩的一页。 综上足见,苏东坡为宣赞、美化、开发、建设颍州西湖,为拓展颍州西湖的文化内涵,在诸多方面居功至伟。对此,明代礼部仪制司主事翁鸿业作《西湖歌·次张西图韵》诗云:“坡公到处是西湖,水石身名共一图。”大意是说,由于苏东坡的审美发现、倾情装点,其所到之处西湖众多,且这些西湖都成了风景名胜;苏东坡已与众多西湖合为一幅美妙的图画,既在天成,亦在人为,相得益彰。因此可以说,西湖与东坡千秋共名,“西湖长”实至名归。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