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红色精神代代传

2024-9-13 09:42| 编辑: 刘黎 | 查看: 520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 通讯员 王十庆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阜南县老观乡和台村一处稻田中,矗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墓碑,上书“陈书体烈士之墓”。墓碑是为祭奠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守护它的是烈士陈书体的子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家风。近日,记者来到和台村进行了探访。

  

  陈广安(右二)给陈如龙(右三)送上证书
  
  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闲时,陈如龙便会赶到村道旁的自家田地边,到爷爷陈书体的墓碑前看看。
  
  对于陈书体,今年59岁的陈如龙和健在的陈氏族人都没见过,但对他的事迹都了然于心。
  
  陈书体生于1931年,因家庭贫困,他离家外出谋生。1948年,陈书体将妻儿安顿在家,独自来到临泉县,期间偶遇刘邓大军。陈书体响应号召入伍,并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书体随部队南下渡江,参加了解放南京等战役。1949年,在福建厦门的一场战斗中,陈书体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壮烈牺牲,年仅18岁。
  
  陈如龙介绍,关于爷爷的这些事,都源于一封来自部队的信件。
  
  “要不是当年的一封部队来信,或许叔叔的这些事迹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陈书体的侄子陈维强说,叔叔离家时自己还未出生,家人也不知道他参军的过往,只知道外出后一直未回来。直到1951年春天,一封来自部队的信件被辗转送到村里,家里人才知道陈书体已经牺牲。“信中详细道明了叔叔牺牲的经过,让我们很是感慨。”
  
  陈家人这才知道,陈书体生前所在部队对他给予了表扬和嘉奖,民政部门将他定为革命烈士。
  
  “回”到故乡
  
  得知陈书体已经牺牲,陈家人曾想着远赴厦门将亲人的遗骸领回家,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始终未能成行。直到1999年,陈书体的儿子陈维动在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了厦门革命烈士陵园。
  
  一座高大的英雄纪念碑伫立于陵园中,在碑身上一排排镌刻的姓名之中,陈维动找到了父亲的名字——陈书体。因为是集体烈士墓碑,无法将父亲的遗骸领回,陈维动在碑前祭拜后,取了一抔土,装入随身携带的袋中,揣在怀里带回了家乡。
  
  与村里的陈氏族人商量后,陈维动将黄土埋在村口自家田地中,并立了块墓碑,上书“烈士陈书体之墓”。从那以后,陈书体的英魂便以这样的形式“回”到故乡。
  
  如今的墓碑是3年前阜南县人民政府新立的。正面除了镌刻有烈士陈书体的生平外,上面横书“永垂不朽”四个大字,正中则是“陈书体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陈维强告诉记者,当时有关部门建议将墓迁至县烈士陵园,考虑了许久,陈家人还是婉拒了。“我们陈家有100多口人,就想着把叔叔安葬在家门口,以便随时来祭拜。”
  
  近日,记者和“中国好人”陈广安一起来到墓前祭奠烈士。陈广安还以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的名义给陈如龙送来证书,为其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点赞。
  
  教育晚辈向先烈学习
  
  陈如龙自幼肢体残疾,因为行动不便,近年只做点零活,其余时间就是守墓,“作为烈士后代,我感到很光荣,也想把这份荣光传下去”。
  
  陈如龙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当地政府曾敲锣打鼓送来“光荣烈属”的牌匾,逢年过节还会有人过来祭奠。
  
  2020年夏天,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当时,几名乘坐舟艇的军人在村干部带领下找到了陈如龙家。这是前来参与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发现陈书体烈士的墓碑后,专程来到陈如龙家,送来方便面、纯净水等物资。临别前,一名军人的一句话让陈如龙动容:“那个年代,你爷爷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今这个时代的和平由我们接力守护!”
  
  现在,除了守墓,陈如龙还在逢年过节,召集村里的陈氏子孙来烈士墓前祭扫,向晚辈讲述英雄生前的战斗故事,教育他们要秉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将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