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春到六十铺 传统年味浓

2024-2-19 09:49| 编辑: 刘黎 | 查看: 646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张凯培 尚原野/文 全媒体记者 穆可亮/摄|来自: 阜阳日报

  春节,哪里年味最浓?对于千万阜阳人来说,回农村老家过团圆年、赶大集、娶新媳妇,是流传已久的习俗,也是老百姓热爱生活的直接体现。春节期间,记者专程来到颍上县六十铺镇,走街串巷赶大集,体验当地居民以传统方式过年的热闹氛围。这样欢乐喜庆的场面,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六。
  
  回家过个团圆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年关,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过年。在阜阳城市和农村,每年春节都有大量外地牌照的车辆集中出现,回家过年是多年来一直不变的主题。
  
  “我们一家人昨天才到家,再远都要回家陪老母亲一起过春节。” 2月5日(腊月二十六)上午,在六十铺镇海泉时代广场小区,56岁的李明刚正在准备年货。他从舟山沈家门自驾车回老家过年,路上花了14个小时,比平时多5个小时。


  李明刚兄弟三个,他和大哥两家在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打工20余年,老母亲一直跟弟弟一家在老家生活。“老母亲今年79岁,刚做了腰椎手术,就盼着我们兄弟两家人回来。”李明刚说。
  
  六十铺镇位于105国道和345国道交会处,是颍上县西部交通重镇。早在明朝以前,这里就是夷陵镇所在地,明朝时改名“夷陵店”,属于颍州府管辖。清朝时期,因距离颍上、阜阳都是60里路,改名“六十里铺”,设有驿铺。
  
  “我们这一片居民的祖先,大多是明朝初年从山东枣林庄迁过来的,过团圆年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李明刚说,年前家家户户腌腊肉、做香肠,腊肉要提前腌制,一般进入农历十一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时候吃才有腊味。
  
  在沿淮地区,大部分家庭都要腌腊鸡、腊鱼、腊鸭子、腊鹅。祭灶后开始蒸春卷、年馍,炸圆子、酥肉。
  
  临近中午,李明刚的大嫂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送给婆婆当午饭。“今天剁了一盆肉馅,我赶紧包了一碗馄饨,先给老人家吃。”李明刚的大嫂说,年三十下午,他们一大家子要在一起包饺子,吃上饺子才叫过年呢。
  
  喜上加喜娶媳妇
  
  腊月二十六凌晨4点,23岁的秦雷早早起了床,因为当天上午他的好哥们刘铭瑞结婚,作为伴郎的他要帮忙去女方家迎亲。清晨7点,迎亲的车队就从刘铭瑞家出发了,预定好的花轿因为突降大雪,提前换成了扎满鲜花的轿车。
  

  
      在颍上农村地区,女方家推迟发嫁时间,主要是怕男方家闹洞房。近些年移风易俗,闹洞房的少了。不过,如果同一天有好几家办喜事,谁家都希望新娘早进门。“上午9点我们就把新娘子接回来了,抢个好彩头。”秦雷说。
  
  “今天六十铺街上有3家办结婚喜宴的,大家都比着呢。”新郎刘铭瑞说,接亲的车队出发早,是因为他们家要办一场中式婚礼。为了这一天,他和家人已经准备了好几天,其中就包括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
  
  雪后道路泥泞,一条百米长的红毯通往喜宴现场,前一天搭好的空调大篷房架起了T形舞台,氛围感十足。主桌两侧摆了12个大圆桌,100多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两位新人拜堂成亲。
  
  “为了这次婚礼,我们订做了传统汉服,包括伴郎、伴娘、司仪、花童的。”刘铭瑞今年22岁,大专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月薪过万元。他提前半个月回老家筹备婚礼,从婚礼流程到菜品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
  
  比起西装、婚纱,刘铭瑞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式婚礼。在当地,外甥结婚,舅舅要送一床绸缎被面,结婚当天披在外甥身上。“我有两个舅舅,就要披两床被面,敬酒的时候才显得姥姥家和奶奶家都有面子。”刘铭瑞说。
  
  中午12点,喜宴正式开席。姥姥家的亲戚都是上客,自然要坐主桌的上座,奶奶家的亲戚作陪,好酒好菜招待,还要十分热情。“这次喜宴,能请的客人都请来了,场面比我们想象的要热闹、圆满。”刘铭瑞说。
  
  流动包桌老味道
  
  在皖北农村,群众都喜欢赶在春节前办喜事,一来是把新媳妇娶进门过一个团圆年,二来可以把备办喜宴剩下的肉食当作年货。“以前办喜事要杀年猪,现在流动包桌给东家省了好多事。”颍上县五十铺乡福鑫包桌经营者年振新说。
  
  春节前后是农村流动包桌的旺季。进入腊月二十后,福鑫包桌生意天天有。“腊月二十六接了4家,腊月二十八接了3家。”年振新说。
  
  在24个菜品中,开席的时候上4荤4素8个凉盘。素菜可以用各式点心,荤菜则有较大讲究,有白切猪肉、白切牛肉、老式酱排骨、卤“顺风”(猪耳朵)等供选择。中间是12道热菜,最后才上鸡丝汤、滑肉汤、银耳甜汤和白圆子汤。
  
  “刘铭瑞家的喜宴,用蔬菜水果沙拉代替了爽口木耳,算是一道西餐。”年振新开过10多年饭店,做流动包桌也有6年时间,大部分菜品都是手工做的。现在农村吃大席,最重要的是味道正宗,菜品制作一点都不能含糊。
  
  在各式菜品中,像滑肉、白圆子、“八大块”这类老八碗菜品,虽然不全上,却需要精心准备。以白圆子为例,要用新鲜的猪肉剁馅,放入馒头渣、山药、红薯淀粉拌匀。用手团成乒乓球大小以后,在红薯淀粉里滚一下,最后再上锅蒸熟。
  
  “白圆子煮汤不烂,一咬就有蓬松、柔韧的口感,最能反映厨师的手艺。”年振新说,“八大块”要选最好的五花肉,煮熟以后抹上蜂蜜放油锅里炸,炸好再放到肉汤里浸,浸出肥而不腻的口感。不管菜品怎么组合,都少不了这道菜。
  
  乡村大集真热闹
  
  春联、佐料、猪肉、土鸡、活鱼、蔬菜……在六十铺镇农贸市场,充足的年货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在当地群众的年货中,鸡鱼肉蛋这类“硬菜”必不可少,但是要想买到称心如意的吃食,真得有精挑细选的功夫。
  
  每年除夕,六十铺镇居民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盘红烧土鸡。春节前到街上买一只本地散养土公鸡,考验的是眼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村民喜欢用荆条编的篮子装鸡。
  
  腊月二十六早上,73岁的周学海和孙子骑着电动车来赶集。他们家距离六十铺集贸市场5公里,篮子里装了4只老公鸡,祖孙俩在中心街口找个显眼的位置摆摊,不到中午就销售完了。
  
  “4只老公鸡卖了462块钱,喂粮食的鸡就是能卖上价。”周学海养了几十只鸡,有人到家里买鸡,价格是15元一斤。挎到街上卖,16元一斤,多赚的钱都给孙子包红包。
  
  每年祭灶过后,颍上沿淮地区有炸馓子、油条的习俗,既能干吃,又能泡着吃,还可以做杂烩汤、羊肉汤。炸馓子、油条,要和面、盘条,都是技术活。现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出门在外,过年回家会买几斤馓子,作为必备的年货。
  

  “馓子8块钱一斤,脆得很。”今年62岁的王雪礼是颍州区王店镇人,炸馓子30多年,在六十铺镇卖馓子也有10多年。每天和面150斤,晚上炸、早上卖,满满一三轮车馓子可以卖1000多元。
  
  与阜阳市场上常见的细馓子不同,颍上人喜欢吃粗馓子。捏几根嚼,满嘴焦香。饿了的话,用开水泡一碗馓子,或者是油条,也是一顿美餐。“颍上人过年喜欢吃馓子,换个地方都没有这里生意好。”王雪礼说。
  
  记者离开六十铺镇已经临近下午1点,集贸市场依然熙熙攘攘。当地居民介绍,这样的热闹场面从腊月二十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六。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