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再相见,九旬老兵互敬军礼共同讲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往事 两位老人互敬军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微信公众号@央视军事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阜阳临泉县杨桥镇抗美援朝老兵刘明义和李金举再度相见,互敬军礼。一组老兵的照片,引得广大网友致敬、点赞。 7月12日,记者来到杨桥镇,寻访两位老兵再度相会的背后故事,听他们讲述参加抗美援朝时的战斗故事。 时隔70年 才知道老战友就在附近 在杨桥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孙庙村丁营庄的刘明义家。 虽然已经91岁,但老人气色很好,见有客来访,立马起身迎接。 “实际上我是两年前才知道有个老战友就在邻村,当时,距离我们参加抗美援朝整整70年。”刘明义说。 收拾好军功章等物品,他和记者赶到了甄庄村郭营庄李金举老人家。 同为91岁的李金举身体不便,远远看到刘明义,坐在轮椅上的他挥了挥手:“今天中午可不许再走了!” 两位老人所在的村子相距五六公里,同属一支部队的老战友,却时隔70年再相聚。 刘明义告诉记者,他和李金举同一年参军入朝,却并不相识。来到部队后,分别被分配至志愿军第15军44师132团1营、131团3营。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同在异国浴血拼杀,却从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两人回国后,于上世纪50年代末退伍回乡务农。直到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0周年时,相关部门统计志愿军老兵信息,两人才知道彼此的存在。 那年夏天,刘明义蹬着三轮车,带着老伴赶往郭营庄李金举的家。见到老战友,刘明义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老哥哥,70年了,咱们终于见面了!” 一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一位带领战士打防御战 两位老人在一起,又回忆起了从前的故事。 1951年3月25日,刘明义应征入伍。当时,从杨桥镇出发的有100多名青壮年,大家集结后便匆匆赶路。经蒙城一路向北,在中朝边境集训后,便来到朝鲜战场。 1952年10月,刘明义作为132团1营的炮长,赶上了入朝后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上甘岭战役。 “当时黄继光所在的团守卫在五圣山,我在391高地。”当年的战斗场景,刘明义依然历历在目。“敌人每天都往山头轰炮弹,山顶的石头都被炸成了灰……” 直到战斗结束后,刘明义才听说战友黄继光在战场英勇牺牲的事。老人说,此后大家都对敌人更加仇恨,卯足了劲为牺牲的战友报仇。1953年下半年,刘明义跟随部队回国,1958年返回家乡。 李金举同样对当年的战斗场景记忆犹新。他比刘明义晚入伍1个多月,作为班长,不但要身先士卒,还要鼓励身边的战士。 李金举说,晚间敌人炮火停歇,他便带着战士悄悄潜伏侦查。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正值寒冬,战士们反穿棉衣隐蔽到雪地里,一趴就是一整天。 李金举所在部队打的大多是防御战。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临近过年时敌人的炮火打得尤其凶狠,他们守在战壕坑道内,时刻警惕着敌人的偷袭。到了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拿出后方支援的白酒,每人浅浅抿上一口,“喝完,打仗更有劲了。” 李金举说,除了拉锯战中的伤亡,很多战士牺牲在取水的路上。敌我对峙的阵地上水源不多,往往是敌我“共享”一处水源,每次取水的时候,都要有人举枪掩护,另一人身背水壶匍匐前进,一点点摸向水源取水。“偶尔在取水时不慎发出声响,便会招来敌人的子弹,不时有战士因此牺牲。” 两位老人感叹,相比那些长眠于异国的战友,他们是幸运的。“能活着回来,还能过上如今这么好的日子。”刘明义说。 刘明义老照片 记录过往故事,教育新一代战士 近日,李金举所在的老部队相关人员上门,寻访当年的战场往事。听说不远处还有一位老英雄健在,他们当即通过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联系上了刘明义。 彼时的15军,已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老部队来人探访,两位老兵感慨万千,相互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由于年龄较大,平时里两人见面不是很多。但身体好时,刘明义总会蹬着三轮车来到老哥哥家里坐一坐、唠一唠,说说70多年前在战场上的并肩厮杀,聊聊那些长眠于异国的战友,还有家乡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时间可以抹去很多东西,但总有些记忆无法清除。与老部队的人相会后,两位老人从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他们这些老兵的经历过往都会被记录下来,教育新一代战士不忘初心,秉承先辈遗志,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