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非遗扁担戏 传承待后人

2023-6-26 09:4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810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曹华丽 王雷 孙占峰/文 |来自: 阜阳日报

朱允德在布帷内表演扁担戏,吸引村里男女老少前来观看。记者 王彪 摄


  一根扁担两木箱,找个人多的地方支起“小戏楼”,帷幔里铜锣一响,两个能说话的布偶先后出场,其中一个人的声音又尖又细,还带着唱戏腔调。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类似的表演在阜阳农村地区能经常看到,这种表演形式被当地人称为“扁担戏”或“小挑子戏”。
  
  2008年,扁担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从事表演的民间艺人众多,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被誉为“中国扁担戏之乡”。然而,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界首扁担戏,如今却面临传承困境,令人嘘唏不已。

  一人一挑扁担戏
  
  “一条扁担细又长,小徐艺人唱戏忙;南演孙猴摘鲜桃,北演八戒迷女郎。东村锣鼓雨点急,黑脸包拯坐大堂;西村锣鼓响连天,特务黑夜进了庄……”这是流传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的一句顺口溜,描述的是当地扁担戏艺人外出演戏谋生的场景。
  
  小徐村北面隔皇姑河与河南郸城搭界,距离阜阳市区约96公里、2个小时车程。
  
  今年73岁的朱允德住在小徐村朱庄。坐东朝西的两层小楼就是他的家,门口晾着午季刚打下来的麦子。见有人来访,朱允德来不及换下沾满泥土的外衣,佝偻着背上前招呼记者进屋。
  
  “咦!我们这个庄以前都是玩小挑子戏的,到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朱允德带着河南口音说,他7岁时跟着大伯朱守未学艺,15岁可以独立演出,25岁开始外出谋生。那些年,他去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皖北很多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
  
  “这戏是咋演的呢?”
  
  得知记者想看一段现场表演,朱允德从屋里拿出一整套行头:用加长扁担支撑起带有帷幔的小戏楼,罩住木箱、挂上铜锣,再用细竹竿挑起戏楼的篷布……“哐哐”几声锣响后,在二尺见方的戏台上,两个身着彩衣的布偶先后出场,两个人声一应一答,唱念做打,活灵活现表演起来。
  
  酸甜苦辣成追忆
  
  朱允德表演的扁担戏又称五指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据当地居民口述,清朝末年,扁担戏由利辛县民间艺人葛三传入界首,并在豫皖交界处小徐村扎下了根,很快成为当地人谋生的一项技艺。
  
  “以前玩小挑子戏就是外出要饭,玩得好可以养活几口人。”朱允德说,芦村这个地方中间高、四周洼,平均一口人不到一亩地,单靠种庄稼养不了家。解放前,第一代传人朱惠贤把豫剧唱腔引入扁担戏;后来,村民为了生计学会了这门说唱表演技艺,逐渐形成了界首扁担戏的独特风格。
  
  解放后,小徐村的民间艺人农闲时去山东、河北、河南、江苏一带演出,一年有一大半时间都不在家。改革开放初期,当地还有20多户人家靠演扁担戏过活,朱允德就是其中之一。“家里能走掉的,两口子一起出门,小孩多走不掉的,就觅(雇)个人收钱。”他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朱允德担着挑子外出谋生,老伴跟着他一路照应,四个儿女都留在家里。“那时候为了吸引人,我们还玩过猴。”朱允德说,坐长途班车的时候,要把猴子装到布袋子里才能上车。有一年外出刚过郸城,猴子受到惊吓,对着老伴右臂咬了一口,现在还留有伤疤。
  
  非遗传承待后生
  
  回忆往事,朱允德叹了一口气。他弓腰钻进帷幔,把铜钱大小的“觅子”噙在嘴里,两个手套上布偶,一个人同时扮演三个角色,先表演了一段传统剧目《王小二卖豆腐》,不到3分钟工夫,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是我说大话,以前一口气能连唱两个小时,村里没几个人能赶上我。”朱允德说,“现在年龄大了,演几分钟,气就跟不上了。”
  
  学扁担戏练的是吹的功夫,这种被称作“觅子”的铜片比唢呐嘴略大,细线缠好后用舌头顶在上颚里,没有几年苦练不可能发出清楚的人声。“王小二一落音,麻脸王老五就要应声,一场十多分钟的传统小戏,真是一秒钟都不能冷场。”朱允德说,该笑的时候观众憋不住笑,该哭的时候观众跟着哭,这里边的功夫,全靠口技。
  
  1980年,朱允德加入界首县曲艺队,开始尝试扁担戏创作。1989年,他受邀参加界首市庆祝建国40周年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优秀节目奖”。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地农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依靠外出闯荡表演谋生的村民越来越少。到2010年,朱允德被列入省级非遗界首扁担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当时,村里只有他一个人还在艰难传承着扁担戏。
  
  “现在,我带的两个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我心里着急得很。”朱允德告诉记者,他大孙子今年24岁,在合肥当理发师,一个月能挣1万多块钱,前几年学吹“觅子”,现在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但是,像《王小二卖豆腐》《马囫囵换亲》《武松打虎》《香莲告状》这类传统剧目,没有几年功夫根本学不成,更别说结合宣传创作《捉特务》《小两口离婚》这样的新剧目了。
  
  前段时间,朱允德应邀到淮南演出两天时间,车接车送,还发了2000元补贴。然而,老伴因为慢阻肺瘫痪在床多年,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他外出表演的机会并不多。“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小挑子戏不能在我手里失传了。”朱允德现在想带几个小孩,希望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泉河夕照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