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秋天的提醒

2024-10-11 16:56| 编辑: 刘黎 | 查看: 4909| 评论: 0|原作者: 雪涅 |来自: 阜阳日报

    春天是一寸一寸挪来的,先是树头出蕊,探出绿绒绒的脑袋,然后出芽,然后成叶,然后慢吞吞地绿树成荫。秋天就爽快多了,几乎一阵风大步跑来,步幅之大,令人瞠目。昨个儿,尚短衫在身,风一吹,又一吹,凉意如水,兜头泼来,皮肤忽而紧缩,凉意就陡然上身了。树也开始哆嗦,树叶纷落,枯萎、蜷缩、渐至枯黄。
  
  记得往年秋天,我总打电话给母亲,提醒她加衣保暖,防止受凉起病。因我们母子身居两城,每逢雪日雨天,或季节变换,我们常常电话问候,不厌其烦。今年春夏之交,母亲走了。秋风起时,我忽记起曩昔母子间的电话问候与提醒,倏地心中一空,眼睛竟热潮了。此后,这样的日常问候与提醒将从我的生命中删除了。因而,秋风起簌簌落叶时,一下就让人无比伤感起来。
  
  随即,我打开电脑,随手敲了一首小诗,题目就叫《秋天的提醒》:“秋天像一把梳子,一阵风就将天地篦了一遍/树叶飘飞,树们佝偻身子,蜷曲。瑟缩。枯黄。可怜价的/天空愈发高远、青蓝姥姥一只翡翠手镯,幽深无言/秋天,天高地远,不宜远行远行之人,总形单影只/收藏起热烈的衣衫,准备好抵挡风雪的房间/每一份温存都无比珍贵,每一丝的纯良都值得赞美/如果能燃起一窝炉火,那更是对冰冷人间的馈赠”
  
  我们母子身居两地,在我的生命进程中几乎是一种常态。少年时,我们也曾随父母进藏,因不适应高原气候,转至内地西安读书。文革时期,我们哥俩回到老家阜阳,住读在阜阳一中(当时叫东方红中学),父母在西藏支边。一年冬天,母亲给我寄来了一件棉袄,是她手工缝制的,老式样,很土气,斯时阜阳流行带人造毛领的棉服,很时髦,很惹眼。于是,母亲缝制的棉衣,便遭我嫌弃。天很冷了,我仍不肯穿。直到冷得撑不住了,才穿上。棉袄一上身,暖意裹身,忽觉是母亲的抚慰。我写信向母亲致谢,像是信中还引用了孟郊的一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谢母亲给的温暖。真够虚伪的!后来得知,母亲读我信后,几乎哭了一夜。母在西藏,儿在阜阳,遥隔千里万里,那一份情谊仍能够绵绵不绝,洞穿时空,怎不叫人心动。
  
  我是在西藏过过秋天的,所有的山都是褐色的,像涂了层国画的赭石颜料。山上几乎没有树,偶有几棵树更显得伶俜、单薄,无依无靠,大山之中,它们却像几株干枯的草。西藏的秋天与冬天几乎是密不可分的。阜阳平原的秋天却非同一般。秋的脚步虽来得快,却走得深,走得远。落叶也慢,几乎一片一片地落,风来了,在四无遮挡的境况下,仍硬挺着,三五结伴地落,仿佛耗尽力气再挽救最后一份余热。直至已走入冬天,一些树仍在强撑着,不肯褪去最后一抹青黄。它就像人走到暮年,已腿脚不便,拄着拐杖,仍要健步而行。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写阜阳秋天的诗《秋之歌吟》:“收起眼泪,秋高气爽季节去广场跳舞吧/随着一地金黄翩跹,将秋天的落叶踏得粉碎/让秋之歌吟稻屑般飘/踢踏舞的节奏迸发秋天的酣畅”。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寻梦岳家湖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