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回来了!”4月16日上午,颍东区插花镇郭营村村民忙着灌溉麦田,看到曾经在此插队的上海知青徐丽华回村,许多人围了过来。 1970年,上海青年徐丽华初中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市南市区(今黄浦区)辗转来到阜阳,在当时的插花公社郭营大队插队,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劳动。“干的是农活,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农家饭。”徐丽华回忆。1975年,一次招工进城的机会,她进入生化制药厂务工,一直干到退休。 计算下来,徐丽华离开插队的地方也有50年了。刚进城务工那些年,她还抽空回过郭营大队。随着年岁增长,工作家庭事务繁忙,她的郭营之行却是久久未能成行。前几天,老友邀请她进入一个知青群,群内知青聊起当年的生活,感慨万千。她萌生回郭营看看的念头,于是,一场阔别已久的“回乡之旅”便启程了。 “出发前,我彻夜难眠,眼前总浮现当年光景,来到后,目光所及,与记忆中的面貌天壤之别。”踏上熟悉的土地,站在村口那条她曾参与开凿的幸福沟前,徐丽华思绪万千。“我离开时,村里清一色是土坯房,幸福沟看着很宽。如今家家户户三层小楼,倒显得沟渠窄了许多。” 刚进村,徐丽华就走到老生产队长家。队长的儿子李继连看到后迎了出来,“插队的时候,记得你每次从上海回来都在俺家吃饭,那时候俺家还在老宅基地上。”李继连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幸福沟北岸建了砖瓦房,今年又按新村统一规划翻盖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穿过新铺的沥青村道,徐丽华在旧邻李孝发家门前驻足,见到李孝发81岁的老伴,徐丽华连忙上前攥住她的手不肯松开。“当年嫂子家一炸油条,就会端着搪瓷盆给我们送一些,这份情谊刻在骨子里。”得知李孝发的3个儿子或外出务工或当木工,3个孙辈都上了大学,徐丽华眼眶湿润:“勤劳真能改写家族命运。”说话间,一行人走到厨房门口,往里看,集成橱柜清洁卫生,米面粮油都有专门区域存放,与记忆里地锅台、柴火堆的老式厨房形成鲜明对比。徐丽华喃喃道:“当年做饭烟熏火燎,现在便捷又卫生。” “农民生活变化大,农业生产也更先进了。从前灌溉要肩挑手提,如今电闸一扳,自动灌溉系统24小时就能浇透5000亩良田。”郭营村党总支书记伊兴峰指着田间的输水管道说。在他带领下,徐丽华参观了该村农产品展厅,花菇、红薯粉丝、黄豆、绿豆等品种多样。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没有特色产业。去年,郭营村成立创业经济服务公司,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68个大棚培育花菇,并从河南驻马店高薪聘请农技专家驻场指导,如今,村里特色产品丰富,农民凭借特色种养殖增收致富。 半日走访,惊喜不断。临别时,徐丽华依依不舍,再过幸福沟时,她喃喃地说:“现在的乡亲们,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