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驶过S252阜南县四里湖时,工行阜阳颍州支行退休职工仇莉摇下车窗,让千亩油菜花海的清香沁入心脾。69岁的她凝望着蒙洼这片土地,目光掠过绿色的麦田后,最终定格在王家坝镇和谐村郎楼庄台——那里承载着她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1974年4月1日,刚满18岁的仇莉背着行囊走出阜南一中校门,以知青身份来到崔集公社(今王家坝镇)金黄岭大队郎楼生产队。作为大队唯一的知青,她住进了庄台脚下两间低矮的土坯房。庄台上没有电,村民的主食是红薯,当天晚上,民兵营长端来碗手擀面,温暖了这个初来乍到的姑娘。此后,她与蒙洼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了1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那时庄台人家共用一个露天旱厕,一到下雨,路很难走。”站在整洁宽敞的郎楼庄台上,仇莉感慨万千。这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湖心庄台,如今住着居民85户307人,家家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果树,硬化路面取代了当年的泥路,公共卫生间建设得干净卫生。她清晰地记得,1975年8月那个暴雨滂沱的黄昏,王家坝闸开闸蓄洪,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郎世术蹚着齐腰深的水,将她送到崔集公社避险。洪水退去后,她立即回到郎楼庄台,和乡亲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秋播当中。割麦、犁地、扒红薯等农活,都是那两年多时间学会的。 返回阜阳城区时,暮色中的蒙洼防汛交通桥(蒙洼大桥)拉长了仇莉的记忆,这座2003年通车的“连心桥”,终结了汛期蒙洼群众困守孤岛的历史。特意绕行连接王家坝镇和地城镇的S320,仇莉慢慢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以前这20多里路是羊肠小道,不通汽车,特别是四里湖这段路,两边都是芦苇荡,夜里都不敢走。”如今车轮轻碾路面的声响,仿佛应和着时空另一端的足音。 退休后的仇莉成了蒙洼的“候鸟”,几乎每年都要去插队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2020年7月,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次日,她带着100箱方便面冒雨送到蓄洪区。“去年我和几位上海知青先后4次前往郎楼庄台。”仇莉说,庄台上的村民基本都认识她,年纪大的喊她闺女,年纪轻的喊她大姐,大家都把她当亲人看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