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阜阳老雁馍 传统美食承载孝道文化

2025-2-12 09:5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85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郝思雅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从年初六开始,家住阜城东关美食街的张廷虎又忙碌起来。除了手工酵子馍、蚕丝枕头馍之外,这段时间,老雁馍的订单明显增多。由于每锅老雁馍需要4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成,他从早到晚都要守在面板和锅灶旁,一天下来只能做出七八十个手工老雁馍。


  老雁馍传承孝道文化

  老雁馍是阜阳的一道特色美食,因形如大雁而得名。

  在皖北地区,女儿出嫁后,每年从阴历正月十五到清明前,都会给父母送老雁馍,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挂念、祝福及感恩,传承着浓厚的孝道文化。

  56岁的张廷虎是“蚕丝大馍、花馍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枕头馍。多年来练出的做馍手艺,也为他赢得了“东关街头大馍张”的美誉。张廷虎主要负责做馍,妻子王佩玲则负责打理店铺的生意,线上线下的订单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家有4部手机,七八千个微信客户,线上订单常年络绎不绝,尤其是正月十五前后,是销售老雁馍的高峰期。”王佩玲说。

  一天有10个小时都在后厨

  近日,记者来到“东关张”的后厨,了解老雁馍的制作过程。据张廷虎介绍,制作老雁馍,大致需要和面、分面、造型、醒发、蒸制几道工序。

  记者看到,在张廷虎的面板上,摆放着电子秤、一米多长的擀面杖、制作造型的刀具及一把小梳子。“电子秤是为了确保顾客能吃到足斤足两的老雁馍,每个面团都是1斤2两,这样做出来的老雁馍才恰到好处。”张廷虎边说边做。

  揉、搓、提、捏……不一会儿,一个个白白胖胖、昂首挺胸的老雁馍就成型了。再捏两颗红豆,分别粘在雁头的两边,就变成了老雁的眼睛。用剪刀剪出嘴巴,赋予了老雁灵动之美。最后用梳齿压出老雁的两个翅膀,栩栩如生的老雁显得特别有精神。

  最近天气寒冷,老雁馍醒发的过程需要张廷虎耐心看护。“老雁馍的造型不能受到挤压,只能在保温箱里铺上电热毯,让老雁馍的底部加热,这个过程需要40分钟。”张廷虎说,他一天中大约有10个小时都在后厨,虽然忙碌且辛苦,但他觉得,制作老雁馍是必须用心去做的事。

  坚定继承手艺的信心

  在采访过程中,张廷虎还向记者透露,他制作的手工馍受到了国外客户的喜爱。

  一位在上海从事外贸工作的微信客户购买了他的手工馍,并转送给国外客户品尝,他们赞不绝口。“看到客户对手工馍的肯定,我更加坚定了把这门手艺好好继承下去的信心。”张廷虎说。

  如今,张廷虎和家人还学会了线上发货,通过微信订单,将老雁馍发送到全国各地,也让远在他乡的阜阳游子能够品尝到这一道饱含亲情的家乡美食。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