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大年初二下午,夜幕刚刚降临,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汪昌咀村王咀村民组显得格外热闹。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一条神气活现、威风凛凛的红色“巨龙”从小河对面的熊大屋村民组蜿蜒而来。舞龙队的小伙子们一身鲜艳装束,个个精神抖擞,后面跟着琳琅满目的各种龙灯。在王咀村民组组长的带领下,舞龙队挨家挨户拜起了年。 村里来了舞龙队 “巨龙”到每一户门口,户主都要放炮迎接,开门后龙灯进屋,听“掌彩人”高唱彩词吉语,内容诸如,“一条黄龙下天庭,游来游去游家人。我今本是黄龙后,荣华富贵万年春。”唱完彩词,神龙在堂屋里游动一圈,寓意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然后在送行的鞭炮声中昂首离开。一时间,整个村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灯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地跟着一大群人,甚是热闹。 “几十年没见过龙灯了,这才像是过年的样子,熊大屋舞龙队搞得不错!”王咀村民组71岁的村民虞应良见状感慨不已。的确,熊大屋舞龙队的到来,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给这个宁静的乡村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与欢乐。 挨家挨户拜完年,已是晚上7点多,到了舞龙队表演的时候。村民组的广场前,早已围满了人,有本村的,也有从外村闻讯赶来的。很多人只在电视或手机上看到过舞龙,对真实的舞龙还是感到稀奇。汪昌咀村委委员王交华先说了几句,表达了对熊大屋舞龙队的欢迎。然后舞龙表演正式开始。 随着激烈紧促的鞭炮声和锣鼓声,小伙子们精神抖擞,他们手中的彩龙翻腾跳跃,时而盘旋、时而腾飞,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态,引来了村民们阵阵叫好声。 舞龙队的表演不仅有传统的舞龙技巧,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他们在表演中加入了音乐、灯光等效果,让舞龙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表演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神龙”又踏上前往其他村民组的旅程,围观的人群才恋恋不舍地慢慢散去。 舞龙队的由来:寻找年味 舞龙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和祭祀仪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有所降低。尤其年轻一代受现代娱乐方式的影响,对舞龙等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不足,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舞龙逐渐在村民们的春节中消失了。 说起“熊大舞龙队”,要从2024年的春节前夕开始说起。当时,熊大屋几位在外工作的青年聚在一起,讨论着如何让家乡的春节更有年味,都觉得农村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每年春节回家都只是吃饭喝酒,要不就是约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一年比一年没意思。再说了,40年前,也就是1984年,他们的父辈曾成立过舞龙队。回忆起40年前村里热闹的舞龙场景,大家都觉得无比怀念。“那时候家里过年虽然穷一点,但特别热闹,我们父辈舞龙,家家户户都出来看舞龙表演,大家都很开心。”在上海工作的熊松宏回忆起童年记忆中的龙灯意犹未尽。40年转瞬即逝,当年的孩童,如今都是不惑、知天命的年龄。闲聊中,熊松宏提议重组舞龙队,重现当年的春节盛况,找回消失的年味。本来只是说说,没想到这一随口的提议得到了伙伴们的一致响应。 说干就干,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买龙的买龙,买灯的买灯,做彩词的做彩词,忙得不亦乐乎。那段时间,熊松宏和同村的熊松节、熊新国、熊新平、熊丙红、范水池等伙伴,几乎每天晚上都召开视频会议,约定人员班子、采购、分工等琐碎事项。他们先是在网上买了一套龙灯,收货后发现龙太大了,根本没法舞起来。经过多方打听,他们驱车前往和宿松县相邻的望江县买到了合适的龙和龙灯。随着同伴们陆续回家过年,舞龙队逐渐变得兵强马壮。很多人都是刚放下行囊,就马上参加进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舞龙技巧,制作道具,并精心策划表演内容。 虽然时间仓促,但大家都很有劲头。“正式组织训练是腊月二十三,几天时间就临近过年,我们都加班加点的练习,中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在练习,包括唱彩,打锣鼓,直到腊月二十九才有点像模像样,终于在腊月三十晚上正式开始。”说起那段紧张训练的日子,熊松宏现在依然觉得很有意思。 原本他们只想大年除夕夜在本村民组玩玩,没想到出场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村民组的村民们看了都说很好。“原来大家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看到我们舞龙,觉得年味又回来了,大家都觉得不错,很有意思。”舞龙队的发起人之一熊松节说道。大家备受鼓舞,干脆正式成立“熊大屋舞龙队”,走出本村民组。 为故乡而坚守 2025年春节,是“熊大屋舞龙队”成立的第二年。这两年来,舞龙队远近闻名,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也赚了一些钱,可谓名利双收。 龙灯来拜年,家家户户都要给钱给物,一是表达对舞龙队伍的感谢和支持,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据年纪大一些的村民们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舞龙队过来,家家户户只能给一些自制的糖饼、草纸包的白糖,还有一些劣质的香烟。 如今大家的生活富裕了,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和汽车。舞龙队每到一户人家,户主至少都要奉上100元的红包。“我们从来不要求多少,但大家基本都是给一百,也有发了财的,财大气粗,给三四百,他们给得高兴,我们收得也高兴。”熊松宏说。 一个春节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除了必要的开支外,舞龙队把剩下的收入都集中存放,作为村里的公益基金,他们计划为村里建一个娱乐健身为主、能办红白喜事的多功能文化广场。这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老家的热爱。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父辈的传承。 “时隔40年,熊大屋舞龙队的回归,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我们春节的气氛,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村里也是积极支持。”汪昌咀村村委会主任洪日觉得熊大屋舞龙队的回归生动诠释了当下村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富裕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虞国芳)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