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用文字书写历史

2025-1-17 09:18| 编辑: 刘黎 | 查看: 2092| 评论: 0|原作者: 周维维|来自: 阜阳日报

  写作几十年,却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写的是历史。
  
  这是我在参观阜阳博物馆“千年一脉——皖北文物汉字文化精华展”时产生的认知。彼时,我浏览着展馆内“物以载文 字随器变”这一单元的引言。因为当时展厅内只有我一人,我便出声朗读了这段文字:“汉字的传播需要实际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从甲骨文的龟甲、兽骨到金文的青铜器,再到简牍帛书、纸张的发明,最后到如今数字时代对汉字资料的大量承载,随着汉字载体的进化,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一脉相承……”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其他写作者一样,正在书写历史。
  
  这些年在网络平台认识了很多喜欢写作的朋友,我们一起创作数字作品。互联网上充盈着数以万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也面临一个问题:很多年以后,这些文字还有留存的意义吗?它们具有传承性吗?
  
  这样的追问很多人都在思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我喜欢这样一个说法:这些数字资料构成了一个具有人道主义价值的档案、一种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源。就这样,我们的书写与我们所留下的其他图文视频等资料一起构成了每个人的“个人史”。是的,它们一点都不宏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时代和人类也无足轻重,但它们对个人和家族却无比重要,既是书写者回望自身成长的参照物,更是后人聊起前辈认识先人的一个路径。
  
  让我们一起遥想一下:许多年以后,当我的子孙们聊起自家的老祖时,随意翻开我留下的随笔本,或者登上我的社交账号,看见了我书写过的那些生命经历、那些所思所想,或许会这样评价:这个老祖还蛮有意思的嘛!有意思,是因为认真活过,更是因为在书写时用了心。
  
  正如展区内“书以辞发 汉字寄情”这一单元的引言所述:“汉字作为华夏的文化符号,不仅用于传递信息,更被普遍地用于抒发情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书写者慎重地选择话题,不媚俗、不追梗;慎重地表达观点,不自大、不自负;慎重地斟酌文字,不刻意、不疏漏;慎重地抒发情感,不煽情、不肤浅。正是这样的书写者,让鱼龙混杂的数字书写中有了清流。
  
  这几年我依然保持着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读的还是青年时期就喜欢读的那几种:《阜阳日报》《南方周末》《科幻世界》《三联生活周刊》《半月谈》和《读者》。很多文章总能触动思绪,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对国事的思考、对科学的询问、对人性的探究……我想,如果我们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面对他人和后人的阅读,就可以安然地在文字里和他们对视了。
  
  就这样看着、走着、想着,走到了展厅最后区域。在这里,有一个创意布景,主体部分是悬挂的“字从遇见你”这几个汉字,再被光投射到灰墙上产生影子,字的下方用纸板塑造出山峦起伏的形态,最前面的山形上印着一些书法字。我在这里驻足,看着这些,心底涌起感恩。
  
  谢谢跌宕起伏如山峦的人生中,始终有文字相伴。让我们一起用文字书写历史。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