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一剪纸艺术家网上淘宝 “淘”到66年前阜阳剪纸作品集 阜阳剪纸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的特长,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近日,阜阳剪纸艺术家、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葛庭友的收藏资料库中增添了一件宝贝——1958年出版的《剪纸》一书,这也是目前他发现的最早记录我市剪纸艺术的图书。 葛庭友展示收藏的作品 安徽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剪纸》 从网上淘到的宝贝 8月16日下午,记者赶到了位于城郊的颍州区文峰街道沿河社区王大庄。在一排农村常见的自建房中,记者找到了挂有“葛庭友剪纸艺术工作室”牌匾的小院,这便是葛庭友的家,也是他收集整理民间剪纸作品的地方。 听记者说明来意后,葛庭友在一堆图书中翻出了不久前以100多元从网上淘到的宝贝——安徽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剪纸》一书,里面收录了阜南县民间剪纸艺人刘子秀、刘献瑞、李永仁的作品。 记者注意到,《剪纸》更像是一本小册子。除去封面、封底和扉页,正文仅13页,共收录了三位剪纸艺人的27幅作品,其中刘子秀的作品占多数。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阜阳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场景,如街头拉二胡的老艺人、果树人工授粉、渔民捕鱼等,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是目前我发现的记录阜阳剪纸艺术最早的一本书籍。”葛庭友告诉记者,刘子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阜阳较有影响力的剪纸艺人,刘献瑞则是他的父亲。 自建剪纸艺术馆 作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葛庭友不仅醉心于剪纸创作,积极推广剪纸非遗文化,还致力于挖掘记录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工作。 在小院的二楼,是葛庭友不久前建成的“阜阳剪纸艺术馆”。馆约100多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陈列了葛庭友的剪纸作品、搜集的剪纸文化图书资料,以及记录阜阳剪纸变迁的作品、照片等。 展品中包括不少珍贵的老物件,如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阜阳剪纸展览”资料、1980年阜阳地区美术作品展的手写登记表,以及阜阳著名书画家袁槑与剪纸艺术家刘继成讨论剪纸的书信等。 尤为珍贵的是1980年阜阳地区革委会文化局印发的文件,记录了日本友人藤井、长谷川访问阜阳并交流剪纸技艺的历史瞬间,以及他们观摩老艺人吕凤毛现场创作的照片。 让更多人了解阜阳剪纸 不久前,葛庭友向市图书馆捐献了33本书籍,除了11本《颍上县志》外,其余都是他多年来搜集的记录全国各地剪纸艺术的书籍。 “作为省级剪纸非遗传人,我需要做的不仅是研究剪纸、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研究剪纸历史,记录剪纸文化变迁。”葛庭友表示。截至目前,他已经搜集了100多本不同时期剪纸工具书籍和大量相关文献图片资料。 除了这本从网上淘到的《剪纸》,葛庭友搜集的另一本1963年出版的《安徽阜阳剪纸集》,定价7元,如今在网上的售价已达3000余元。 葛庭友希望通过搜集整理剪纸图书等资料,挖掘更多关于阜阳剪纸文化变迁的信息,让更多人了解阜阳剪纸,推动这项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