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税镇故事 千帆往来椿芽香

2024-7-16 09:3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6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周姗姗 实习生 李菲 通讯员 郭小寒 陈文林/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在太和县,有一个名字十分独特的乡镇——税镇镇,建制于唐代,因官府在此设立关卡收税得名,又叫税子铺、税子步、税镇铺。
  
  税镇依沙颍河而建,因水运便利,历史上十分繁华。同时,沙颍河滋润的沃土出产风味独特的香椿,税镇也被誉为太和香椿的发源地。
  
  沙颍河上最大的节制闸和船闸枢纽——耿楼水利枢纽,坐落在税镇境内。耿楼水利枢纽是“太和县后花园”——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条盘卧在水面的巨龙,为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增添了更多魅力,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
  

耿楼水利枢纽风景区


  千年古镇因“税收”得名
  
  税镇是太和县的西大门,距太和县城20公里,距界首市城区12公里。7月12日,记者一行驾车从阜城出发,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税镇。
  
  史料记载,税镇历史悠久,唐代就已有了建制。历史上,因官府在此设立关卡收税而得名,又叫税子铺、税子步、税镇铺。
  
  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这里称税子步镇,为万寿县三镇之一。北宋仁宗年间官府在此设卡收税,后讹名“岁子铺”。
  
  元代,因颍水漕运兴起,这里又叫瑞子埠。
  
  明代《嘉靖颍州志》记载,“税子铺店,(在太和县城)西四十里。”明代《万历太和县志》载,“税子铺集……原有社学、便民仓,基址俱存。”
  
  清代《乾隆颍州志》记载,当时这里称税子步、税子铺。清朝末期,这里是安徽、河南两省的交通要道,成为重要的水陆码头,一度十分繁荣,有“小南京”之美誉。
  
  《民国太和县志》记载,民国时期这里称税子铺、税铺镇,有税子铺堡、税子铺寨。
  
  1948年,税镇解放后,设立了税黄区政府。1952年7月,撤税黄区,设置税镇镇。1992年2月,税镇镇与郝庄乡合并,设立新的税镇镇,直到如今。
  
  新旧两渡口让天堑变通途
  
  如今的税镇,中心路和文明路是两条南北走向且平行的道路,相隔不过1公里。文明路是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区。中心路则是镇政府所在地,曾经还聚集有电影院、工商所等单位,很多建筑颇具历史感,有些地方依稀可见几十年前刷上去的各种标语。
  
  从镇政府沿中心路向南约500米,就到了沙颍河堤坝。这里是税东渡口。
  
  历史上,税镇因沙颍河而兴,往来船只川流不息,渡口人流如织。如今,这里的渡口依然繁忙。
  
  正值一年一度的夏汛期,沙颍河上游不断涨水,一艘蓝色的大渡船停泊在岸边,4条粗缆绳紧紧地将船固定在岸边的地钉上。船中央的标识牌显示,该船船号为“皖太和渡口066”,长31米、宽7米,最大载重14吨,最大可应对五级风速。
  
  “7月9日一早,我们接到海事部门通知,因汛期水位上涨、水流加速,要求即日停泊,开船时间待定。”船长杜志钢说,这个渡口是二级渡口,除了行人、电动车,还可以渡车辆。因此,平时通过这个渡口来往两岸的居民很多,他们天天都很忙。突然而来的停泊期,是他一年到头难得的“休息日”。
  
  今年47岁的杜志钢在税东渡口已经工作了20年。“河对岸是肖口镇。早年间,我们当地人通过税东渡口西边大约500米远的邢小街渡口来往两岸。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邢小街渡口不能满足两岸车辆通行需求。为此,当地又建设了税东渡口,2003年正式投用。但是,邢小街渡口依然还在使用。”杜志钢说,税镇依沙颍河而建,河边有税镇中学、税镇小学等。因为距离近,对岸肖口镇的部分居民将孩子送到税镇来上学,还有不少居民往来两岸赶集、做小生意、打工等,这个渡口为两岸居民提供了很大方便。
  
  眼前的这艘渡船,今年元旦投用,是杜志钢驾驶的第三艘船。他带着记者走进船中央的驾驶室,这里约有3平方米,有雷达、高频对讲机等先进设备。“这艘船有两个舵盘,船到对岸后不用调头,换个舵盘操作就可以了。你看,这是船上的雷达,可以避免行船过程中打雷触电。这是高频对讲机,可以跟来往货船随时保持通话,避免撞到。”杜志钢说。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每天从天亮到傍晚,杜志钢都在开船。宽约200米的颍河水面,渡船来回只需12分钟。渡船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次1元,每辆车每次2—10元不等。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邢小街渡口,这个渡口向北与文明路相连。邢小街渡口是三级渡口,渡船是老式的铁船,比税东渡口的渡船小得多,只能渡小型车辆、电动车和行人。然而,这里的人流车流依然不小。
  
  从邢小街渡口向北过了沙颍河堤坝,沿堤坝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顺河路。住在顺河路的82岁居民邹可廷介绍,邢小街渡口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顺河路是一条老街道,以前各种商铺林立,是税镇最早的商业街。当年正是因为这条街,邢小街渡口才应运而生。
  
  沙颍河岸边风光好
  
  记者从顺河路附近的沙颍河堤坝一路向西行,到处是成片的香椿树,犹如绿色的海洋。
  
  太和县自古就有“香椿之乡”的美誉。当地史料记载,太和香椿种植历史已有1000多年,唐朝时就是贡品。相传,乾隆四十年春,纪晓岚将10坛太和腌制椿芽进献乾隆皇帝,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点为“贡椿”。
  
  《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谷雨前的太和椿芽品质尤为优良,芽头鲜嫩,色泽油光,肉质肥厚,清脆无渣。2022年5月,“太和贡椿制作技艺”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公认的太和香椿上品,多产自沙颍河两岸的大新、肖口、旧县、城关、税镇、赵集6个乡镇,历史上的贡品均出自这里。专家研究表明,颍河两岸的河床漫滩冲积的沙淤两合土和少量沙土,最适合香椿生长。其中,品质极佳的黑油椿产于税镇的沙颍河岸边,因此,这里被誉为太和贡椿的发源地。
  
  太和香椿资源丰富,有9个品种,分为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3个优质品种和永椿、黄罗伞、柴狗子、米儿红、红毛椿、青毛椿6个普通品种。近年来,为扩大太和香椿影响、增加农民收入,税镇每年都在滨河公园举办香椿采摘活动,现场开展优质产品展示展销,并通过京东太和特产馆、源食商城小程序等线上平台销售。
  
  沿着沙颍河堤坝从税镇向西大约行8公里,但见一座大闸如巨龙卧在颍河之上。这便是沙颍河上最大的节制闸和船闸枢纽——耿楼水利枢纽。
  
  耿楼水利枢纽上距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闸35公里、下距阜阳闸45公里,2007年开建,2009年通航。耿楼水利枢纽是沙颍河黄金水道梯级控制工程之一,也是治淮的重点工程。
  
  耿楼水利枢纽建成后,上游水面大幅变宽,风景更为优美。近年来,随着一批园林绿化项目实施,耿楼水利枢纽已成为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风景点,是第四批省级水利风景区。每逢节假日,来此观赏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2022年,税镇镇被省林业局授予“安徽省森林城镇”称号。
  
  地名文化遗产十里沟和神奇万福井
  
  作为千年古镇,税镇境内有许多古沟渠和古井。
  
  税镇镇十里沟村,因古十里沟而得名。十里沟位于今十东自然村与十西自然村交界地带,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自北向南流入颍河。这条沟东距万福沟与颍河交汇口十里,西距大麦沟十里,因此被称为“十里沟”。
  
  “史料记载,在明代,这里称为十里沟集、三庙集,有十里沟铺。”十里沟村党委书记李峰介绍,民国时期,十里沟上架有一座铁桥(现位于十里沟村十字街),周边人员往来频繁,商贾云集,造纸业兴盛,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铁桥集”。当时,税镇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太和县的香椿头,税子铺的好码头,旧县集的毛毡条,楮皮纸出在十里沟。”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十里沟出产的楮皮纸远近闻名。
  
  后来因为水患,十里沟被淤平。但“十里沟”这一名称被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2023年被列入阜阳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铁桥集东、西、北三个方位分别打了一口土井,方便村民取水。2022年,出于保护古井、美化环境的需要,十里沟村对古井再次进行加固,并在井上修建凉亭,供村民休闲乘凉。
  
  在税镇镇张大庄村也有一口古井,位于村里中心大路南侧,当地人称“万福井”。张大庄村村民、太和中学教师张洪俊介绍,该井建于明代,上口小、井腹大,其状如壶,井口圈以完整的红色石环,周边铺以条石,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洌。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天旱,村民淘井时发现井口石环侧壁有阴刻的“薛氏凿井”4个字,至于什么年代、是谁刻上去的,至今仍不清楚。
  
  “万福井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张洪俊说,为防止地表积水倒灌井内污染水源,一般井址都选在位置较高的地方。但万福井却是四周皆高,井口低洼。然而,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地表积水倒灌井内的现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