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大国农匠》何以打动观众

2024-7-5 07:2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7711|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高红 实习生 汪雨桐 /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掌声经久不息、谢幕重复返场……7月1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淮北梆子戏《大国农匠》在阜阳师范大学体育中心精彩上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不少人看到动情处满含热泪。一场戏曲何以赢得近千名观众如此好评?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怎样碰撞出火花?演出后,记者采访了《大国农匠》的主创和演职人员,听他们讲述这部130多人参演的梆子戏背后的故事。

  
  生活原型转化成艺术典型
  
  《大国农匠》以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有着“种粮牛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之称的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为创作原型,以皖北特色剧种——淮北梆子戏为呈现形式,既诠释时代精神,又呈现艺术魅力。
  
  如何让现代戏创作不局限于先进事迹宣传?打破“高大全”形象是关键。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级作曲蒋祥林认为,《大国农匠》成功的基础,就是剧作家较为圆满地“从百姓立场出发,艺术化地缝合‘主旋律’与民众的期待心理”,实现笔下人物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生动转化。
  
  “《大国农匠》颠覆了‘英模式’的创作模式,舞台上的主人公田栋梁不是报告材料中扁平、干瘪的人物,而是一个血肉丰满、可感可信、普通中见不凡的种粮人。”蒋祥林介绍,为了建构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编剧、导演、演员等多次深入基层采风,走近徐淙祥,跟随他在田间地头劳动,以期完美呈现这位“大国农匠”50年扎根农村、种粮守粮的故事。
  
  创作中,编剧选取了50年来发生在徐淙祥身上具有代表性的感人故事,以70年代、90年代、2003年、2022年4个时间为节点,巧妙采用倒叙、插叙方法,用现实与回忆两种相互交织的书写结构,艺术化呈现主人公一生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披星戴月、全心全意种粮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
  
  精心打磨 力求完美
  
  演出当天上午,导演王香云还在指导演员排练,她对演员的出场时间、舞台站位、感情表现要求极为严格,现场指挥演员反复练习,并数次走到台上示范表演。一个动作、一个站位、一个眼神,反复琢磨直至满意。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无曲不成戏。”王香云告诉记者,戏曲中,人物形象通过唱腔塑造。《大国农匠》的唱腔既保持了淮北梆子的特点,又立足人物个性,很有特色。主人公田栋梁的唱腔,浑厚质朴,透出沉稳、有力、敢于担当的人物性格;其爱人秀梅的唱腔深情舒缓,饱含着对伴侣无限的深情与爱恋。演唱形式方面,该剧充分利用了戏曲艺术独唱、对唱、合唱、多部轮唱等形式,强化戏曲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王香云介绍,立足传统戏曲,《大国农匠》结合现代科技,惟妙惟肖展现了波涛汹涌的洪水、电闪雷鸣的震撼,布景、人物、影像巧妙融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报国情怀 令人动容
  
  剧中老年田栋梁由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演员孙振涛扮演。他告诉记者:“接到这个角色后,我很自豪,也深感压力很大。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我晚上研读剧本,白天与同事切磋排练,还观看了大量关于人物原型徐淙祥的报道。”一次次排练和摸索中,孙振涛真情代入角色,通过细腻生动的表演,向观众传递出主人公“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
  
  孙振涛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主人公决心引进“豫麦18”在全村大面积试种。为了不耽误农时,重病的父亲向他隐瞒了病情。主人公从河南购粮种回到家乡,父亲已经病逝。那一刻,他悲痛万分,没能与父亲最后告别的愧疚,让他对坚守的事业有了一丝动摇。最终,在母亲和爱人的支持下,在全村人的期许下,田栋梁挺了过来,他的信念愈发坚定,从而完成“从个人到集体、从集体到国家”的境界转变。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90后”观众李卫说:“以前很少接触戏曲,第一次观看《大国农匠》,从主角田栋梁,到他的父亲、母亲、爱人等,在所有演员的塑造下,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丰满,引领我们走进剧中沉浸式感受演员的喜怒哀乐,感悟一个时代、一群种粮人的坚守和付出。”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