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去覆盖膜、隆起松土,打开精准滴灌设备……4月18日,界首市砖集镇刘楼村的一排大棚里,“新农人”刘磊穿梭在田垄间,望着眼前齐刷刷的姜苗,盘算着一季的收成,他眉眼带笑。 38天前,刘磊将一批姜种下地,眼下姜苗已破土而出。“这批生姜有望在中秋节前上市,正好赶上行情高峰期。”他边说边给姜苗施肥。作为种植生姜的行家里手,刘磊对农时把控颇有心得:“生姜适宜春、秋两季栽种,温湿度配合滴灌技术能让产量翻番。不同生长期还要搭配有机肥和矿物质肥,这样种出来的姜才能块大味浓。” 这位1986年出生的“新农人”,用6年时间把自己打磨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姜“老把式”。 2019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刘磊毅然返乡创业,经过多方考察,他把目光瞄向临泉县已形成规模的生姜产业。“别看生姜是调味配角,它可全身都是宝。”刘磊指着成片大棚分析道,周边完善的产业配套给了他底气——5公里内有生鲜冷库,10公里外就是皖西北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只要种出的生姜品质过硬,根本不愁销路。 眼下,刘磊的生姜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亩规模,采用“轮作流转”模式,破解生姜不能重茬种植的难题。“多亏镇村干部支持,土地流转顺利,乡亲们也信得过我。” 刘磊说,生姜田管要求严格,种植成本也不小,但是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好好种、好好管,就能种出好姜。”刘磊种的生姜块大形美、肉质厚实、姜香浓郁,备受市场青睐,每年都有山东、河北客商专程前来收购。“今年已经和山东客商签了收购协议,到采收季时有冷链车来地头收购。今年每亩地销售收入有望突破万元。” 种植生姜不仅鼓了种植户的腰包,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村民李兰英便是其中之一。她笑着说:“在基地干活,不累人,一天能挣百十块钱,还不耽误回去给孙子孙女做饭。” “现在基地规模基本稳定,下一步,我打算和临泉的生姜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姜茶、姜油、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抚摸着油绿的姜叶,刘磊目光炯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