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借“范冰冰”骗流量 不爽的不只是当事人

2025-4-22 10:0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568| 评论: 0|来自: 阜阳日报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奖学金项目支持,被炒作为“范冰冰获国际大奖”。对此,范教授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很忐忑”“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

  不得不承认,一听到“范冰冰”这个名字,公众本能联想到的是娱乐新闻,而非实验室与学术论文。这种思维定式折射出社会对特定名称的刻板印象,对大众来说这也无可厚非。范教授的追问直指问题的要害:“娱乐至死”的传播者为何要故意省略同名者的学术身份标识。

  从“颜宁之问”到“‘范冰冰’之困”,学术传播的失真现象日趋严重。某些自媒体在“标题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把严谨的学术成果压缩成猎奇的娱乐碎片。这种张冠李戴的传播造成了多重伤害:既消解了科研成果的严肃性,又误导了公众的科学认知。对范教授个人来说,名字被娱乐符号覆盖的尴尬,如同在学术论文上强行加盖娱乐标签,使其科研成果的公共形象发生扭曲,岂是一个“不爽”可以概括?

  要打破这种困局,需要重建传播领域的专业伦理并加强传播规范。传播者应当恪守最小伤害原则,在追求传播效果时保留关键身份信息;社交平台需要优化算法机制,避免“同名不同人”的误判扩散;公众更应培养媒介素养,对碎片化信息保持审慎态度。唯有对专业身份保持敬畏,对学术成果给予尊重,才能避免更多“范冰冰”陷入传播的窘境。

  据《钱江晚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