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生机勃勃。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前的水田里,芡实新芽已长出水面,露出点点新绿。 时间回到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首站就来到蒙洼蓄洪区,对颍淮大地逐梦安澜、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谆谆嘱托、殷殷期盼。蒙洼人民牢记嘱托,因地制宜发展以杞柳、莲藕、芡实为主的水生作物,把蓄洪区变成了产业园。 如今,曹集镇利民村适应性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也在利民村火热建设中。到今年六七月份,圆盘似的芡叶铺满水面时,项目也将竣工交付使用。届时,蒙洼地区的芡实就可以在本地完成加工,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 第一步 宜水则水,种出高品质芡实 “不知道是水好还是土壤好,反正在蒙洼种出来的芡实就是好。”阜南昊林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继张提起芡实种植,就打开了话匣子。“芡实米剥出来,晶莹剔透的,珍珠似的。” 据曹集镇农业农村和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加勇介绍,蒙洼地区的芡实品种90%以上均为刺芡,被称为“水中人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作物,不仅口感鲜美,药用价值也比较高。 阜南县地处淮河中上游接合部,为淮河流域两头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地”。近年来,该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打造水生产业带,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蒙洼地区则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水生作物,按照“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适应性农业,芡实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最早发现“蒙洼宝地”的芡实种植企业之一,昊林芡实从2018年至今已在蒙洼地区发展芡实种植面积6000多亩。“这里很适合种芡实,这些年随着种植技术提升,种植越来越方便。”严继张告诉记者,只有第一年需要播种,之后每年秋冬季节采收时预留一些就行,平时的田间管理也比较容易。 整体来看,目前蒙洼地区芡实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平均亩产老籽600斤左右,地头收购价平均每斤5元,按照这个价格每亩年收益可达3000元。 第二步 送芡实到外地加工,“深耕”价更高 走进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可以看到,西田坡游客接待中心特产展示区的货架上,西田坡芡实、郜台板鸭等特产琳琅满目,吸引游客购买。 芡实种出来,如何卖出好价钱又成了摆在当地政府和种植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鲜芡实果带壳都能卖到30元一斤,稍微加工一下,去壳的鲜籽最低价也能卖到60元一斤。”刘加勇介绍,但鲜芡实从成熟到老时间很短。“采摘、加工、存储、物流,都是难题。” “这么好的芡实,即使不能采鲜果,也不能就在地头以每斤五六块的价钱卖了。”从在蒙洼种植芡实的第一年起,严继张就积极筹建芡实加工厂,2022年在老家合肥市长丰县建成。“加工后的芡实品质好,一些大客户不仅自己找上门买,还主动给高价。”严继张告诉记者,经过加工的芡实赢得了客户认可,“老客户每年排队预订阜南芡实。” 和昊林芡实一样,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不少蒙洼地区的芡实种植户将芡实采摘后送到外地加工,再销往市场。比如,老观乡的芡实干果通过加工,远销海内外,不少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深耕”后的芡实卖出了好价钱。 第三步 在本地建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 芡实“升值路”行至此处已经让当地获益匪浅。然而,“一生要强”的蒙洼人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在思索如何将“送至外地加工”这个步骤省下,在当地加工。 王家坝镇种植户仁超是蒙洼地区第一个吃加工鲜芡实“螃蟹”的人。从2017年准备种植芡实开始,仁超就到滁州等地取经,不仅学习如何种植芡实,还引进了一套加工设备和技术。仁超种植的数百亩芡实,每年夏秋季节采摘、加工、销售,凭借良好的口感和品质,赢得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仁超告诉记者,基地已实现鲜芡实的产、供、销一体化。目前,其芡实基地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并带动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 “得想办法在地头、家门口挖掘芡实的更高价值。”曹集镇副镇长杨新峦告诉记者,2024年,该镇申请的曹集镇利民村适应性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获批,并争取到3460万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项目建设。 “项目去年底已经完成前期手续并开工。”杨新峦介绍,项目主要包含一栋4层混凝土结构厂房,总建筑面积2142平方米,目前建筑地基处理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 “这个项目建好了,村里及周边的芡实、莲藕都能就地加工、卖出更高的价钱,到时候会有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也会增加。”最近,利民村党总支书记郭利强,三天两头就和村民一起到项目建设场地外围看进度,每次看过都满心欢喜。 刘加勇想得更远。他表示,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引导种植大户不断拓展芡实产业链,研发芡实粥、芡实酒、芡实露、芡实糕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芡实的附加值,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