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阜城古井知多少?

2025-4-17 09:1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77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许玉杰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临水而居,念兹在兹。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水利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利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去年开展的水文化资源普查中,有关部门发现杜康古井(醉刘伶)等几十处水利工程遗产。在正在进行中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我市文物部门也发现多处古井。

  历史上,阜城建城较早,居民聚集,且饮用水、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浅层地下井水,因此古井众多。如今,大多古井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却记录着这座城的过往。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处古井,穿越历史探访其中的故事。

  白蟹泉井:古时学者曾作《白蟹泉记》

  住在阜城搬井小学附近的徐德珍,今年已经80岁。近日,她像往常一样到白蟹泉井打水浇菜,而她身后的小菜园,一片青翠。

  “以前这里都是村庄,河西低洼地都是芦苇荡,白蟹泉就是一个水洼子。”徐德珍说,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居民整治沟塘砍芦苇时,发现泉眼下面有一口古井,便是白蟹泉井。

  相传,白蟹泉已有1000多年历史。清乾隆《颍州府志》记载:“西门外半里。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清而甘,水中昔见白蟹,因名。”

  明末清初的学者计东,曾应人之邀来到颍州。相传,当时他来到白蟹泉边观察时,发现有三四个像高粱粒大小的泉眼,泉水喷涌而出汩汩有声。汇成的一个小池子,虽然一次只能打三四桶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计东汲白蟹泉水煮茶,觉得甘冽可口,便欣然写下《白蟹泉记》,认为被誉为天下第五泉的扬州大明寺泉“不能出此泉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白蟹泉井被列入文物普查点。去年年底,属地文物部门对井进行了修缮和保护。“白蟹泉井被列为我市未定级一般文物点。”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董波说。


  搬倒井:流传着刘秀的故事

  同属于未定级一般文物点的搬倒井,就在白蟹泉井正北约100米的窦棚沟北岸,据传有着1000多年历史,在2022年成为西城河游园的一个景点。

  搬倒井的名称由来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相传西汉末年的一个夏天,刘秀带兵路过阜城,兵马口渴难耐。寻水士兵在城西一个村庄里看到几个村民正在一口水井旁打水,井水清澈、甘冽,可解兵马之渴。兵荒马乱的年代,村民视井水如珍宝,不肯借水桶给士兵使用,扬言说:“你们如果有能耐,就把井搬倒了喝。”

  闻听此言,刘秀大怒,亲自下马双手握住井口的石条,使尽全身力气,竟然真的把垂直的水井搬倒了。清凉的泉水沿着井口汩汩流出,士兵和战马痛饮一番。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这口被他搬倒的井被人们称为“搬倒井”。

  记者搜索发现,此类故事在其他省市也在流传,“搬倒井”也有多处。

  在颍州区鼓楼街道,搬井社区、搬井小学、搬井菜市等,名称都与这口“搬倒井”有关。

  胡井:记录居民的故事

  阜城鼓楼广场南侧有一条长约百米的胡井院巷,一头连接人民路,一头连接仁里巷。巷子里,还有一口胡井。清末,当地胡姓人家自费凿了这口井免费供大家使用。

  北城小学退休教师周世忠介绍,曾经当地居民吃水要到几百米外的泉河去挑。后来,有一位乐善好施的胡老汉出钱请人打了一口井,又请人在井口上装了一个红石大井盘,方便附近居民吃水。后人为了纪念胡老汉的善举,便把这口井取名“胡井”。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时,63岁的杨彩芳正从胡井里打水涮拖把。只见她用一根绳子把塑料桶吊入井中,左右甩动绳子再顺势往上一提,便打上来一桶清澈的井水。涮完拖把,她把桶一歪,脏水便顺着井沿流到东侧的下水道里去了。

  “我1983年嫁到这里,就一直用胡井里的水。”杨彩芳住在胡井院几十年,几乎每天都与家门口的这口井打交道。

  “比起自来水,井水冬暖夏凉,冬天用井水洗衣服不冻手,夏天水凉还能冰西瓜。”杨彩芳说,之前,胡井院这一片的居民都吃井水,大家每年一起出钱淘井,妇女们经常一起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说说笑笑就把家务活干了。

  说话间,68岁的储继萍来到井旁,手里还端着一盆刚买的绿植。原来,她在井边放了许多绿植,“美化一下环境”。为了防止外人破坏古井,她还在自家外墙上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

  这些年,储继萍一直用井水浇花,生于斯、长于斯的她,对这口古井的感情很深。每到阴雨天气,她都会提前盖上井盖,防止雨水倒灌入井。“左邻右舍来打水时唠上几句,话语间都是浓浓的邻里之情。”


  资福寺井:历史悠久的宋代古井

  阜阳老城以人民路为界,分为北城和南城。据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介绍,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名将刘锜在老阜阳南城临时安置家眷的寺庙,应当就是现在的大寺街资福寺,寺内就有一口宋代古井。

  资福寺始建于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大雄宝殿东北角的古井开凿于建寺之初,现在建设有井亭加以保护。这口井的井壁用青砖砌成,井口为圆形,直径约1米,深10余米,近千年来主要用于寺内及周边居民生活饮浣、防火浇灌。

  “相传,资福寺古井的井底有多个泉眼,无论旱涝、四季不涸,其深度为阜阳城区古井之最。”李援朝说,这口井是阜城有文字记载且使用至今的宋代古井之一。

  四方井:泉水依然涌动

  在曾经的阜阳南城,除了资福寺古井,鼓楼街道光华社区东城墙下还有一口四方井。

  隔着井口的不锈钢栅栏,可以看到直径约1米的井内依然有泉水涌动。“明朝万历年间,南城居民少,住户以种菜为生,为方便灌溉菜园打了四眼土井。”李援朝说,因四眼土井分别位于菜园四个角上,形成了一个正方形,“四方井”的名字由此而来。后来,四方井仅存一眼水井,附近居民用四块大青石条把井口围成了正方形,约一米见方,仍叫它“四方井”,旁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四方井巷”。

  相传,四方井的泉眼与东城河、泉河连通,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便是干旱季节也能打出清澈的泉水。在阜城有自来水之前,光华街、任胡同、四方井巷等附近的居民,多来四方井取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