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润河古桥 桥下流水潺潺,桥上往事悠悠

2025-2-13 08:35| 编辑: 刘黎 | 查看: 245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朱敏 许玉杰/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颍州区、阜南县的交界处,有座古桥横跨小润河上,修缮后的桥身上镶嵌的四条石龙,龙首朝西、龙尾朝东,“吞吐”着缓缓而来的润河水,这便是润河古桥,位于阜南县许堂乡运河村集贸市场北头,其曾是淮北平原通往大别山区的必经之路。1998年,古桥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走上古桥,穿越时空,探寻这处古建的悠悠往事。
  

古桥全貌

  建于明朝
  
  曾是通往大别山的必经之路
  
  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阜阳,自古就有“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的美誉。四通八达的水系之上有不少沟通两岸的桥梁,润河古桥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天刚蒙蒙亮,家住许堂乡运河村张庄的村民胡西平就早早地出门了。他要去离家最近的运河集逛逛,润河古桥是必经之路。
  
  “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最早修润河古桥时,用的是糯米汤和石灰粘连青砖,所以古桥的基础很坚固。”今年75岁的胡西平说,据传润河古桥是明朝当地一位官员捐资修建的,建成后很快成为当时的颍州府通往大别山的必经之路。
  
  后来,在大桥南北自然形成了集市,一时间周边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南方山区的茶叶、木材北运,北方的桑麻、油料南调,车队、马帮在桥面川流不息。桥两端,酒肆、茶馆、客栈、钱庄林立,这条道路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麻油古道”,名噪一时。
  
  “我们这边的人都喜欢赶运河集,货全、价格便宜、离家又近,来回都习惯从这座古桥上过。”胡西平说。
  

  桥身上的石龙首
  

  路人行走在桥上

  
  建筑特色
  
  桥上建有“等候区”,设计精妙
  
  在原址上修缮后的润河古桥是一座大型多孔砖石结构拱形桥,全长约190米、宽3.5米。其中,主桥5个桥孔,两侧引桥分别有3个桥孔。
  
  只见在青砖砌成的桥身上,镶嵌有4条石龙,龙头向西,龙尾穿过桥身,龙口各衔一颗宝珠,桥下便是逶迤东流的小润河。青石板铺成的桥面因拱桥中间高两头低,自然形成一定的坡度。
  
  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当时的润河有大小之分,其中大润河在颍州南五十里,它发源于临泉县土陂乡,经过栗林陂、黄花陂向东流,在砖桥东接纳了小润河的水,从焦陂迂回着向东流淌,在板桥东南注入淮河。
  
  “润河古桥是小润河流域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阜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范立功介绍,站在润河两岸的河堤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对古桥修缮的痕迹。范立功介绍,古桥的建筑特点突出,主桥的4个桥墩用石磙和青砖砌成,迎水面都砌成三角形,主要是为了减轻汛期到来时桥墩给洪水带来的阻力。两端引桥各预留3个桥孔,遇有大洪水时可以快速泄洪,确保整座大桥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桥与北侧引桥的连接处,有一段稍微向外突出呈圆形的桥面。“古人讲究礼让先后,这是专为下桥的人员和车辆预留的等候区,意思是要先下后上,同时还增加了大桥的稳定性。如此设计,令人叫绝。”范立功说,为了防止机动车辆碾压桥面,施工单位在后来维修时设置了路障,机动车不能从桥上通行。
  
  多次修缮
  
  已基本恢复原貌
  
  回望历史,润河曾经是商周时期南铜北运的重要通道,润河流域曾出土国宝重器龙虎尊。小润河作为其支流,也承载着润河厚重的历史,周边还存有古迹。比如,在润河古桥南岸曾经有一座真武庙,运河村委会收藏的一块中华民国丙寅年(1926年)“重修真武庙文昌殿正殿功德碑”记载,真武庙是当地一位闫姓官员出资所建,又称“闫家庙”。“时至今日,当地仍有闫大庄、闫油坊等村落,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与润河古桥为伴,守护着这处古建。”颍东区委党校讲师明智说。
  
  多年来,润河古桥历经数次修缮。
  
  明智介绍,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经润河古桥。当时情况紧急,为迅速切断敌军交通线,曾下令炸掉南侧引桥。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重新修缮了这座古桥,让沟壑变通途。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在润河上建造了多座板梁桥和钢架桥,润河古桥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就在润河古桥东侧,后来又多次拓宽形成现在的双向六车道公路桥。
  
  1987年,润河古桥被列入“阜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政府拨款对润河古桥进行维修,桥面仅供行人通行;2015年再次对古桥进行维修加固;2018年对古桥南三孔进行修复。目前,古桥已基本恢复到明代时候的面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