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我市5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名单,新增数居全省第4。目前,我市已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总量居全省第4、皖北第1;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6家,均居全省第2、皖北第1。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制造理念广泛推广和普及,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 颍东化工园区浓水处置厂及昊源化工集团污水零排放装置 一个企业的绿色探索 春节假期刚过,位于阜阳界首高新区的安徽天助纺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派繁忙生产景象。中控室大屏幕上,随着数字跳动,每台设备的运转情况、生产品种、产量、原料、成品仓储、耗电信息等一目了然,只需几名技术人员实时监控,就能掌握各个环节的运转状态,并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厂区内,车辆穿梭,一批批再生纤维被运往江浙等地。 看着大屏幕上闪动的画面,公司董事长李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天候环境、单锭级能耗监测及远程运维保障设备可靠运行,单位产量提高30%,订单交付率提升5%,吨纱综合能耗降低25%;纺纱专家系统及自动配棉系统应用,缩短纺纱新品开发时间20%…… 作为一家以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为主的企业,天助纺织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依靠创新和技术赋能,企业实现了持续“进阶”。目前,天助纺织已获得知识产权65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认定,企业废旧纺织品利用量全国第二。 “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环节节能化,企业构建了完善的绿色生产体系。”李飞介绍,向“绿”而行,企业享受了发展红利。如今,天助纺织形成了以废旧纺织品回收、开松、纺纱、再生棉抗菌纱线、织布、再生棉环保袋等为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 一批工厂的绿色转型 绿色工厂是指优势产业领域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骨干企业,是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我市以梯队培育方式创建绿色工厂,引导重点企业对照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不断规范提升,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一个个绿色“标签”推动企业生产持续提质增效。 天鸿新材料锂电池隔膜5G智慧生产车间,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的显示大屏上,生产能耗的实时变化一目了然。在这里,从原材料选择,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再到仓储、销售和配送等环节,无不带有绿色化、智能化印记。 位于颍东化工园区的昊源化工集团,借助“退城进园”契机,以绿色创新为理念,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技术合作,对物料储罐的呼吸气进行收集处理再利用;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将炉渣、汽化渣变成加气块等建材…… 绿色工厂不仅减少了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绿色工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安徽中能电源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实践,倡导“零碳”发展,积极实施能源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在产品设计中引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产品获得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认定。 南都华拓是国内外一流的电池制造商,通过增设新能源锂电产品生产线、引进相关自动化设备,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生产线。 恒益科技主要从事智能运动纺织品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致力于构建基于智能穿戴产品和健康食品辅助的大健康服务生态系统,打造全厂数字化车间,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企业绿色智能发展。 目前,全市已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绿色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数量稳居皖北第一。其中,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总数分居全省第二位、第二位、第四位、第二位。 获评绿色工厂“好处”多多。根据工信部有关规定,可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申请、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金融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实施绿色制造宣传推广行动,开展绿色制造培训。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可以助推企业自身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保风险、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创造竞争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借助“绿”“智”赋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逐步从“农”字当头向高端制造业聚集地转变。 日前,工信部公布2024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和特色案例名单,全省共有5个典型案例获全国推介,其中,阜阳市“向‘绿’而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案例入选绿色低碳转型方向特色案例。 向“绿”而行,阜阳3点做法获得行业认可:一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推动行业集中规范发展;三是推动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阜阳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提升,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35.2:51.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0%,高于规上工业7.31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集群集成发展,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不断攀升,可再生能源新增并网、累计并网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高位,全市固废利用率从2021年的95.56%逐年提升至2023年的98.33%,长期保持高位运行;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21年的29立方米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24立方米。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30.7:57.2。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月12日,在阜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市长胡明文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深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下一步,我市将以培育绿色工厂等为抓手,引导全市制造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夯实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擦亮阜阳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