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一条“龙”在空中起舞,时而盘旋时而腾起,再来一个纵身飞跃……春节期间,我市不少商场、景点等上演了舞龙的传统民俗表演,颇受到欢迎。2月2日,央视《东方时空》点赞阜阳双清湾新春夜游活动、《晚间新闻》聚焦颍上民俗踩街表演,其中都不乏舞龙的身影。 2月3日,大年初六,记者跟随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民俗队队员薛振义,记录他参加舞龙表演的台前幕后。 72岁的薛振义,是民俗队里年龄最大的成员之一,经常参加舞龙表演。 当天7时许,舞龙队开着大卡车,载着绸缎布扎成的“龙”等道具,来到阜城双清湾水街表演。 “我们从腊月一直忙到现在。”薛振义边整理道具边介绍,他们舞的“龙”有“龙头”“龙身”,身子是一段一段的,由两个半圆形竹篾扎成,中间留有空间,人可以钻进去撑起竹竿舞,也可以在外侧舞。9人舞的通常是10米“长龙”,“只有相互配合默契,才能让‘龙’呈现出优美的舞姿。” 穿戴好演出服装,拿出道具,随着观众越来越多,舞龙队踩着锣鼓声舞起来。 15分钟表演结束后,薛振义便坐下来休息,接着介绍道:“舞龙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动作,让龙活灵活现地动起来。动作有‘九龙翻身’‘龙探爪’‘盘龙’等,加在一起十几个。此外还有‘8字形’‘麻叶块’‘五星’等多种造型……” 薛振义还介绍,晚上舞龙更有气氛,一条“龙”从头到尾安装上电子灯,按动开关,整条“龙”就亮起来了,十分炫目。 “年前年后,我们在阜阳罍街、生态乐园、科技文化中心广场、王店镇大集等地方进行了多次表演,远的还到六安霍邱、亳州利辛等地。”他说。 说起自己的经历,薛振义又打开了话匣子。老家在阜南县朱寨镇的他,上高中时就跟着体育老师学过一段时间舞龙。之后,在亲戚推荐下,到淮南一武术培训基地学舞龙。后来,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退休后,因为老家离颍州区王店镇不远,薛振义就加入到王店镇韩寨村民俗队,重拾昔日爱好,参加舞龙表演。 薛振义介绍,韩寨村民俗队成立于2020年,有舞龙、舞狮、花挑旱船等十几种传统民俗表演,舞龙队现有表演者17人,大部分是30多岁的年轻人,动作利索,身体协调性好。 “我自己舞,也带过一些学生。”薛振义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并不觉得吃力。“一天最多可以舞5场,每场时长15分钟左右,对体力要求并不是太高,所以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依然可以舞。”薛振义说,对此,老伴和儿子都很支持,还常提醒他注意身体。作为一名舞者,他也会努力将舞龙的接力棒传到年轻人手中,让这条“龙”一直舞下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