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寨四百年 代有才人出

2025-1-2 09:12| 编辑: 刘黎 | 查看: 113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朱敏 许玉杰 通讯员 张玲芝 马素勤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有不少以“姓+寨”命名的乡镇和村庄,这些地名一般与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关,临泉县吕寨镇也不例外。
  
  这里至今保留着豫皖苏四专署旧址(吕家祠堂),流传着清末名绅吕东阳及其曾孙吕霞光的故事。
  

俯瞰吕家祠堂

  吕家祠堂今犹在
  
  每年冬季,吕寨镇与周边乡镇最大的区别,就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新鲜大葱的香味。这里距离阜阳市区和临泉县城都是50公里左右,220国道穿境而过。
  
  除了盛产大葱,吕寨镇厚重的历史也令人瞩目:清朝设阜阳县西南团防总局,民国初期设阜阳县西南镇。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迁到吕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豫皖苏区第四军分区驻扎于此,称吕寨镇。
  
  位于吕寨镇中心小学院内的“豫皖苏四专署旧址”,又名吕家祠堂,199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现有前后6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房屋,目前修缮工程已近尾声,青砖外墙、重梁起架带着历史沧桑感。正殿前有两棵两人合抱粗的圆柏,树龄都在200年以上。
  
  据1994年出版的《临泉县志·大事记》记载:“1947年10月20日,中共豫皖苏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于沈丘县莲池集成立,先后移驻临泉县的于寨、吕寨。1948年10月,第四军分区配合临泉、新蔡、泉南县大队,在陈集击溃地方土顽李金生部2000余人。11月,第四军分区将临泉、沈丘等县大队组成第一清剿区,在新蔡、泉南、临泉等县阻击牵制国民党黄维兵团、清剿地方土顽。”
  
  “当时的吕家祠堂有前后三进院子,中共豫皖苏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机关都设在吕家祠堂。”据我市文史爱好者张殿兵整理,1948年1月至1949年2月,第四地委多次在吕寨召开会议,贯彻新区政策,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培养干部,建立政权,为支援淮海战役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间回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吕氏始迁祖吕三才从山东枣林庄迁居河南,后因饥荒流落到阜阳西南的倒流岗(今吕寨镇周大村吕老庄一带)。当时,吕三才和家人给地主做佃户,男的下地干农活,女的在家纺纱织布,开始艰难创业。
  
  五世祖吕镇京生了4个儿子,分别是吕福、吕禄、吕祯、吕祥,称“老四门”。后来又经过两代人积累,逐渐成为当地有实力的大地主。清朝咸丰年间捻军作乱,八世祖吕东阳带领族人和佃户在住宅周围开挖了三道寨沟,并把倒流岗改名为“平心圩寨”,取平心顺意之意。
  
  “光绪年间,因‘平心圩寨’比较拗口,于是改名‘吕大寨’,这也是现在还有不少人称吕寨为吕大寨的原因。”张殿兵说,上世纪80年代,当地因吕寨小学建设拆掉了祠堂的花门楼和过堂,只留下前殿和后殿,现有规模较省级文保单位——临泉县谭棚镇的张老家祠堂略小。
  
  “2017年,我帮助吕寨镇中心学校编写乡土教材时,发现其中不少近代人物、事件都与吕家祠堂有关。”张殿兵说,吕家祠堂是吕氏迁颍的历史见证。
  

清代旌奖吕东阳石碑

  一代名绅吕东阳
  
  在吕寨历史上,清末民初的吕东阳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拥有田地8000多亩,曾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乡绅。
  
  现在的吕家祠堂院内,立着一块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旌奖(诰授奉直貤封资政)大夫五品衔尽先县丞吕公(讳)东阳(字)寅宾坊”,落款是“大清光绪三十四年”。
  
  “吕东阳活了80多岁,一辈子乐善好施。”今年61岁的马守起1981年开始在吕寨镇政府工作,退休前是吕寨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由于镇政府和中心小学只有一路之隔,多年来他一直注重收集与吕家祠堂有关的资料,对整理吕东阳生平事迹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民国时期《阜阳县志续编·人物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山西、河南出现饥荒,不久黄河又决堤,郑州一带的灾民先后来到阜阳。吕东阳出钱赈济灾民,保全了好多人的生命。
  
  其中,光绪三年(1877年)吕东阳和三弟吕向阳共捐出杂粮1000余石,设粥场免费向灾民施粥。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天,皖北地区遭遇黄泛,吕东阳从当年6月到次年3月底,遇到本地或外地来的贫民,都按人口施舍粮食,累计施舍2000石,价值约1000两银子。
  
  时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陈彝查访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将吕东阳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按照当时的规定,同意为吕东阳立坊表功,这在祠堂现存石碑的碑文上有详细记载。
  
  此外,吕东阳还非常重视教育,100多年来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原来,有一年吕东阳到阜阳城办事,遇到吕寨一个叫任老新的秀才,吕东阳便请他吃饭。路上,任老新又遇到一位穷秀才,吕东阳慷慨邀请这个人一同前往,没料想被这个穷秀才奚落了一番,说他目不识丁,不愿与他同席。
  
  回到吕寨以后,吕东阳重金邀请私塾先生教他四弟吕近阳读书,无论寒暑都亲自给私塾先生端菜送饭,不敢有丝毫怠慢。
  
  同治九年(1870年),吕近阳考上了举人,很快被朝廷派到湖南,担任古丈坪(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抚民同知。刚到任,他就以改进士大夫风气为己任,又因苗族群众居住区习俗简陋,为他们订立婚丧嫁娶的礼制,社会风气很快焕然一新。不久,吕近阳调任永顺府知府,后来病逝在任上。
  
  “此后,读书治学、兴办教育在吕氏家族蔚然成风。”马守起说,1939年至1947年,族人吕次山、吕星若创办明强中学,先后培养三届毕业生,合计200余人。吕东阳的曾孙吕霞光后来成为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曾邀请于右任、李宗仁为明强中学题写校名。
  
  旅法画家吕霞光
  
  在阜阳城区,连接三清路、高铁阜阳西站、颍柳路泉河桥的这条南北方向道路,被命名为“霞光大道”。而在临泉县城南侧,连接古沈大道和兴泉大道的220国道,也被命名为“霞光大道”。
  
  1906年,吕霞光出生在吕大寨内宅。这里占地约18亩,当时有四处院落,从东至西分别是老二吕向阳、老大吕东阳、老三吕升阳、老四吕近阳留下的房屋。“内宅四周是吕大寨的第一道寨沟,外面还有四道寨沟。”吕寨镇党委副书记李涛说。
  
  如今,在吕寨集贸市场北部,还能看到第一道和第二道寨沟,其中二道寨沟围拢的区域占地面积约130亩。吕家的佃户就住在一道寨沟和二道寨沟之间,叫作外宅。
  
  “新中国成立后,吕家四门的房屋全部收归国有,原有的青砖跟脚土坯房陆续被拆除,成为吕寨粮站所在地。”李涛说,现在最北边一排坐北朝南的仓库,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苏式仓。记者采访时,这里大门紧锁,门柱上挂着“临泉县古沈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吕寨粮站”的牌子。“计划经济时期,吕寨这一片的农民交公粮,都来吕寨粮站。最近几年已不再进粮。”吕寨粮站站长金同福说。
  
  在78岁的居民张凤英带领下,记者沿着刚完成清淤的二道寨沟外围走了一圈。寨沟内的水清澈见底,寨内长满了高大杨树,是吕寨镇政府种植的生态保护林。
  
  幼年的吕霞光在吕大寨私塾读书,后来就读于北京四中、南京市立美术专业学校。1927年,吕霞光从上海艺术大学毕业后,徐悲鸿推荐他与吴作人一起去法国留学。吕霞光先是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专攻绘画和雕塑,顺利毕业后又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其优异成绩震惊了比利时美术界。
  
  抗战期间,吕霞光携法国籍妻子马德兰回到祖国,先后担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和上海美术大学及其重庆美术分校教授。他积极参加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抗日文化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重返巴黎。
  
  1984年,吕霞光夫妇在巴黎国际艺术城建造画室,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家协会,专供来法学习的中国画家使用。1986年,吕霞光捐赠2万元,在临泉一中设立奖学金。1993年,87岁高龄的吕霞光专程从法国回到北京,将他收藏的价值连城的178件画作、文物捐献给祖国,这些艺术精品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吕霞光艺术馆。
  
  吕霞光一直保留中国国籍,1994年在法国去世,他的5个孩子中有3个分别取名吕巴黎、吕四海、吕重庆。“2019年5月,吕重庆回过一次吕寨老家,协商‘吕霞光故居’重建事宜。”李涛说,现在的吕寨镇集贸市场北也有一条连接220国道和066县道的霞光大道,让人们记住这里是吕霞光的故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