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御寒,在室外穿上羽绒服,回到家里便开暖气、空调……今天就进入寒冬腊月了,现代人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古人该如何过冬呢?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博物馆,通过一件件文物寻找答案。 提梁扁壶 喝口热酒暖身 有记载称,十月朔拜暮,有司进暖炭,民间作暖炉会。对古人而言,冬季是难得的消闲之时,不少文人雅士会选择“围炉温酒”。“温酒”作为古时冬季饮酒的必备流程,既能去除酒中杂质,让酒口感醇正,又能抵御严寒,温暖身体。连白居易都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阜阳市博物馆馆藏的汉·提梁扁壶,便是温酒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于临泉鲖城大王庄出土的汉·提梁扁壶,阜阳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个椭圆形壶体、长方形底的‘酒壶’,是足外撇、蒜头口,壶肩部有两半圆环,连接‘8’字形许弦纹链,两龙首衔环提梁,腹中部有一随形圈纹。这样的壶在古代可以盛放液体,尤其是在冬季可装满温酒,成为暖身的一种方式。” 灰陶炉鍑 吃顿烧烤御寒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气渐冷,不少人喜欢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烧烤,让严寒一扫而空。古人吃烧烤吗?当然!阜阳市博物馆里有一件文物——汉·灰陶炉鍑,极有可能就是烤炉、火锅的原型。 据介绍,汉·灰陶炉鍑是由釜与底座套合而成,上方的唇敛口、折腹、平底,腹部折棱下方残破一口;下方的底座上部敛口,弧腹,口沿置三内收支座,腹下部对称置两銴手,下部喇叭状,中部设有半圆形进风口。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法主要有炙、烩、熬、炝、汆、蒸等,而‘炙’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烧烤。”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个汉·灰陶炉鍑中部有通风口,可以接受均匀热量,同时也有文献记载,古代人会用签子将肉串好,放在炉火上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烤串,“汉·灰陶炉鍑极有可能是烧烤烤炉的原型,不用挖灶坑,可以随时放置在地上生火烤食物。” 界首窑刻花提梁手炉 古代的“暖宝宝” 古代人取暖,除了通过吃喝,还有保暖用具。 古装剧里,经常看到冬天的达官贵人手中拿着一个“暖手炉”。这样的手炉其实就是古人专门设计的一种捧在手上的取暖“神器”,在民间乃至宫廷广泛使用。手炉既可以捧在手心,也可以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因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手炉历史悠久,但起源说法不一。有传说手炉源于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也有人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下扬州时,正逢严寒天气,江都县官许伍为讨好隋炀帝,命匠人赶制一副手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记载,唐代已开始出现铜手炉,只不过仅限于少数官宦人家使用。明清时期,手炉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界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界首博物馆馆藏的界首窑刻花提梁手炉为陶制,制于民国时期,由炉身、提梁组成,炉身用来盛放火炭与炭灰,提梁以便握持、携带。此外,该手炉还在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在外身加入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卉、动物纹饰,在手提梁处装饰了两只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惟妙惟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