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是我国第15个敬老月,今年全国“敬老月”的活动主题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市围绕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持续升级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天,本报推出特别报道,打开百岁寿星和那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人的“朋友圈”,展示他们的“银发力量” 和“银龄之光”。 关键词:百岁老人 李丙兴: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1922年出生的李丙兴,家住颍州区振兴社区,今年102岁。 一身中山装、脚蹬黑布鞋,精神矍铄,面容红润,这是老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我小时候念过私塾,年轻时考上了黄埔军校,后来就回老家临泉一所学校教了几年书。”李丙兴尽管年过百岁,但他思维清晰,谈吐风趣。 李丙兴有三个子女,2003年老两口搬到阜城,和大儿子、大儿媳同住,老伴2005年去世。 李丙兴的身体一直不错,平日里有两大爱好:一是看书、二是练书法。 这从老人居住的卧室即可窥见:小小一间卧室,却处处充满了书香味,靠墙一扇书柜里摆放着书籍,四面墙上挂着书法作品,临窗书桌上铺着一层毛毡,上面摆放着宣纸、笔墨。 记者采访时,李丙兴的邻居提及:“前些年,老爷子还常常自己拎着小水桶、带着大毛笔,到公园写地书。” 谈及长寿秘诀,李丙兴直言与儿媳的孝顺密不可分。老人得过两次脑溢血,还出过车祸,都是儿媳周云侠一直照顾他。他患有前列腺疾病,年岁过高,医生不建议动手术,只能随身携带尿袋。每天夜里,周云侠都要起床两次,为老人换尿袋。 李丙兴的生活非常规律,早睡早起。“夏天,他4点50起来,我也起来给他做早饭,吃完饭,我们就去公园散步,有时散完步回来天色才大亮。”周云侠说,李丙兴爱看书,她还常常带着老人到楼下商场里转转,老人会找个地方,掏出随身带的书看上一会,自己回家做好饭再接他。 “儿女孝顺,生活幸福,每天心情都很好。”李炳兴说,人要知足常乐,生活中面对任何事情,都抱着平和、乐观的心态。在身边人眼里,李丙兴是个情绪稳定的人,大家觉得,这或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郭从新:“I was a teacher……” “你是报社记者吗?”初次见面,旁人还未介绍,100岁的郭从新就认出了记者的身份。“老人家,您是怎么猜到的?”“哈哈,你拿着采访本,我一看就是记者。” 郭从新住在阜城一家养老院。养老院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会说英语、爱给人上课的百岁“老顽童”。 郭从新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右耳听力不太好,跟他说话时需要凑近老人左耳边。交谈间,郭从新告诉记者,他老家在临泉县长官镇,曾在太和中学教了二十多年书,带过英语、语文、物理。 “I was a teacher, English teacher……”虽然语速有些缓慢,但郭从新的英语口语着实令人惊艳。说完一句,老人还特意解释:“为什么用 ‘was’,因为是过去式。 ” 照顾郭从新的工作人员介绍,郭从新性格幽默,时常夸人“beautiful”,或是竖起大拇指说“good ”。听到这里,老人又补充道:“夸美女,要说beautiful girl,夸男生就要说handsome。” 秀了几把英语,郭从新摆摆手,直言自己说得不好。“100岁了,很多单词都记不清了。”郭从新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当老师,站上讲台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郭从新唯一的女儿,每天都会到养老院看望父亲。年逾百岁,郭从新一日三餐饮食正常,中午吃饭时还能喝上半两白酒。当记者问及老人的长寿秘诀时,他说:“运动,别管什么时候,我一直都喜欢运动。” 采访结束,郭从新拄着拐杖,在护工的陪伴下到院内散步、晒暖,还兴致勃勃地唱起戏曲…… 关键词:老有所为 肖汉泽:写好欧苏文化“文章” 今年7月29日、10月2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肖汉泽写的两篇文章《欧阳修与颍州西湖》《归来白首话醉翁——欧阳修挝鼓饯赵聚》。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原会长洪本健,通过微信给肖汉泽发来评价:“将欧公与颍州西湖的关系作形象与全面的展示……余深爱之,欲作诗赞之,然又不善为诗,姑且作顺口溜十六句,以表赞美之情……” 欧苏文化是阜阳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0岁的肖汉泽,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是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欧苏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一直专注于阜阳历史文化尤其是欧苏文化的研究,笔耕不缀。 肖汉泽与欧苏文化结缘,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时他还没有退休。“我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经常写家乡的人和事。有一次,和农民作家潘永德到颍州西湖旧址游玩,听说在一些史料里记载会老堂是时任颍州知州吕公著用公款建的官馆,我对此产生了疑问。”在“大胆”猜疑之下,肖汉泽开始了“小心”求证,历经多年,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提出颍州西湖会老堂为欧阳修“私第”新说,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 2014年退休后,肖汉泽更是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欧苏文化研究上,于2019年创建了颍湄书院,将自己的两万多册图书置放其中,对外免费借阅;聚集一批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推动阜阳欧苏文化研究专著、文论的创作;参与对阜阳历史文化尤其是欧苏文化的调研、挖掘等实践活动。 多年来,肖汉泽累计创作了百余篇著作。老人表示:“欧苏文化是个大课题,充分发掘阜阳文化资源,打造阜阳文化名片,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也是我们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王永兰:给小学生、大学生、老人上戏曲课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10月25日,阵阵铿锵有力的戏曲声从市老年大学教学楼内传出。 教室里,国家一级演员、淮北梆子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永兰,正对20余名老年学员进行讲解教学。今年61岁的王永兰,2017年开始担任市老年大学戏剧表演班教师。 作为淮北梆子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退休后一直没闲着。目前,“上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北京路第一小学指导戏曲社团,周二到阜阳师范大学音乐系上戏曲课,周五在老年大学担任戏剧表演老师,周日到少年宫给戏曲社团做指导老师。 王永兰表示,如此奔波缘于她对戏曲的热爱。 15岁进少年梆剧团,唱了大半辈子,作为一名老艺术家,王永兰对戏曲有着深深的情怀,而她也深知,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多年来,王永兰悉心向学生传艺,其中不少人成为淮北梆子戏的后起之秀。 “如今我年纪大了,演不动了,但我还可以教,以这种形式继续将淮北梆子这项非遗传承下去。”王永兰告诉记者,只要精力允许,她就会一直教下去,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老有所乐 董继成:打起乒乓球,“打”走烦恼和忧愁 见到董继成时,这位67岁的老人正在阜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乒乓球室,与搭档练球。 年少时,董继成就喜欢打乒乓球。退休后,更是把这个爱好当成了“第二事业”。 “平时看看网上别人的打球技巧,然后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董继成说,现在打球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既锻炼了身体,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8年时,董继成患食管癌,中断了打球。术后,他又迫不及待拾起了爱好。 “除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调节情绪。”董继成说,每次遇到烦恼事,他就和老伙伴一起打球。“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小小的乒乓球上,要考虑怎么接球、怎么打过去,就会把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只要打得动,我会一直坚持来打球。” 于永红:参加老年模特队,展现银龄之美 提臀、收腹、摆胯……于永红挺直腰杆,时而大步行走,时而走优雅的“猫步”,配合着模特专注的眼神,很是专业。 68岁的于永红,有着1米73的身高,年轻时就是单位的文艺活跃分子。2009年,退休在家的她,去一家毛线店打毛衣,店里的人看她个子高、气质好,就提议她参加老年模特队。“其实我本来就很喜欢模特,但一直不好意思学,听对方这样说后立马就有了自信,就到老年大学报名了。”于永红说,参加了市老年大学为期2个月的模特班学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段时间,除了上课,于永红回家后还会再练个把小时。“一天下来,腰疼、胯疼,都不知道咋走路了。通过不断地练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现在,于永红周一到周五都要训练,有时周末还要“加班”。“我们编排了《国风盛典》《江南之恋》《水墨丹青》等节目,在多项比赛中获奖。”她觉得,老年模特打破了“年轻即是美”的一般认知,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示了银龄的成熟与自信之美。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我市有百岁老人1242人。其中,颍州区60人、颍东区62人、颍泉区92人、临泉县263人、界首市86人、太和县243人、阜南县218人、颍上县218人。根据有关规定,我市年满80周岁至9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可享受30元高龄补贴;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享受200元高龄补贴。 此外,记者从阜阳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八个县市区均建立了老体协组织。目前,全市登记在册会员已达近1.4万人。老年人运动主要聚焦于排球、柔力球、乒乓球、广场舞、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械)、凤阳花鼓舞(操)、篮球、木球、羽毛球、门球、空竹、钓鱼等多项运动。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完善老年人相关保障体系,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