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草丛里、河堤旁的土缝里,都能传出一阵阵蟋蟀的叫声。小时候,以为这些声音是蟋蟀声带发出的,长大后,才明白这是蟋蟀用腿摩擦翅膀发出的声音。 螳螂长有两把强壮有力的“大刀”,上面有尖尖的锯齿,能轻而易举捉到一些小虫子。依仗着这两把“大刀”,对于体形比它大许多的蝉,它也敢悍然发动攻击。人如果贸然捕捉,可能会被它的“大刀”所伤,但只要从背部捏住它,它就无计可施了。 萤火虫是一种身体会发光的小虫子,而且光源还是一闪一闪的,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深受小孩子喜爱。萤火虫出现的季节,小孩子会把它抓住,放在手心里看它发光发亮;或者捉几只装在玻璃瓶里,睡觉时挂在床头。不过,最好看的还是一大群萤火虫在夜空里闪闪烁烁,那种画面真是非常唯美和浪漫。 扁担钩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蚂蚱,也叫老扁,全身绿色,身体细长。它很笨,很容易被捕捉。捕捉到之后,小孩子会用狗尾巴草串成一串,放在火上烤熟,扁担沟肚里面全身黄黄的油,吃起来特别香。 洋辣子行动迟缓,喜食树叶、玉米叶。它浑身长满有毒的小刺,鸟儿都不敢招惹它,人要是不小心被它的毒刺刺一下,能火辣辣地疼上几天。 磕头虫头尖身狭,有三四厘米长,状若瓜子。它的盔甲隐隐反射着金属的光泽,有点酷。它的头部和胸部连接处,就好像装有灵活的机关一样。只要捏着它的肚子,它就会不停地磕头,并且发出“咯噔咯噔”之声,似乎在央求人们放它一条生路。此外,把磕头虫的身体翻过来放在地上,它便会猛地弹起来,所以小孩子捉住它后,都会比谁的虫子弹得高。 屎壳郎全身油黑发亮,头上有角,腿上有毛。它昼伏夜出,喜欢在人畜粪便之下掘穴而居。它们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为乡村环境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 独角仙的外形有点像屎壳郎,但比屎壳郎长得威猛霸气。独角仙虽然长得有点吓人,但其实是虚有其表,基本不会咬人,所以小孩子往往在其脖颈里套根绳子,牵着它玩。 天牛的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几乎有自己的身体一般长。它的口器非常锋利,喜欢啃食桑树、楮树的树皮。小孩子捉住它,拔一根草茎放在它的口器里,它的口器会把草茎毫不费力地切断。 麦牛,学名为米象,形体极小,但数量极多,破坏力极大。这种小虫子家家户户都有,每到夏季就会从麦囤或米囤里出现。麦牛是谷物的害虫之一,成虫头部很小,口吻细长,喙的基部较为粗大。麦牛成虫喜欢在外面吃食麦粒谷粒,幼虫在谷物内部蛀食,令人头大。 豆虫,因喜啃食大豆的叶片而得名。在夏天的豆田里,看见这种虫子,捏在手里,有肉肉的感觉。到了秋末,豆虫钻进土里,变成豆虫蛹子。犁地的时候,往往能翻出不少豆虫蛹子。此时的它,通体暗红,已不能蠕动爬行,只有尾部会左右摆动。捡拾一些带回家喂鸡,鸡吃了,下的蛋大得多。 蝼蛄,又叫地拉蛄,是昆虫界挖土技术最牛的。它头上长着两根长须子,前肢进化为两个大钳子——这就是它挖土的工具。小孩子捉住它,用细线系住它的腿,让它在空中飞,或者在水里游泳。 花大姐,学名叫斑衣蜡蝉,也叫“花姑娘”“椿蹦”“花蹦蹦”。这种小虫子多出现在楝树和臭椿树上,颜色特别鲜艳,所以乡下人大多叫它花大姐。其实它是一种害虫,是葡萄、苹果树的害虫之一。它的汁液可以让皮肤红肿,起小疙瘩,还是小心为妙。 在农村池塘或者河面上有一种爬行很快的小虫子,几条大长腿竟然在水面上如履平地,所以号称“水上漂”。它的学名是水黾,身体细长,非常轻盈。之所以能在水上行走,是因为它的脚上有油质的细毛,可以防水。 臭虫板子,学名是茶翅蝽。它的外表不讨人喜欢,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难闻的气味。若不小心用手触碰到,手上残留的气味足以让人干哕,所以乡下人又称它为“臭大姐”“臭姑娘”等。 知了猴,这种小动物从卵到成虫均吸食树木的汁液。每年夏季从地下爬出来,然后寻找树木攀爬蜕皮,化成蝉。雄蝉叫声嘹亮,雌蝉一声不吭。知了猴蛋白质丰富,油炸后干焦脆嫩,是难得的一道美食。不过,现在野生知了猴很少了,多是人工养殖的。 此外,还有一种虫子形体比蝉小得多,头扁腹尖,叫声尖利高亢,乡下人称之为“暑蟐”,学名乃是“青蚨”。还有一种会叫的虫子常在夏末秋初出现,通体青色,形体介于蝉和暑蟐之间,叫声宛转悠扬,像是“蝴蝶儿——蝴蝶儿——”,又似“伏天儿——伏天儿——”,乡下人称之为“秋蟐”,学名谓之“寒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词中的“寒蝉”,即是此虫。 乡下,不仅是乡下人的世界,也是虫子的世界。它们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有生存的权利。它们大多在乡下活得悠游自在,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