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新蒙洼 新生活】看蒙洼“后浪”新风貌

2024-8-16 08:36| 编辑: 刘黎 | 查看: 1002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高红 实习生 汪雨桐 /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 摄|来自: 颍州晚报

    2022年11月,在离王家坝闸不远的一处农居,由团阜阳市委、团阜南县委打造的王家坝青年培训基地落成。该基地以王家坝抗洪精神为核心,构建了“总书记考察蒙洼”实地教学、“党的青年工作”专题教学、“王家坝精神”实践体验拓展课程等体系,助力青年深刻领会王家坝抗洪精神内涵,成为王家坝红色教育的“先行区”。
  
  团阜南县委驻王家坝村选派干部、阜南县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家猛介绍,截至目前,王家坝青年培训基地(阜南青少年王家坝活动营地)已组织35期培训,共培训3300人次。目前,基地二期正在筹建。
  
  两年来,徐思男、张琼、郭利强等一批批蒙洼青年从基地走向广阔乡村。他们带着对“王家坝精神”的深刻领悟,初心不改、回报家乡,抗灾不屈、浴水重生、自强不息,在蒙洼大地书写青春答卷。
  
  “90后”徐思男:把柳编产品卖向全球
  

  徐思男查看木制品样品
  
  眼下,在阜南中岗工业园区的阜南佳利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内,数十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生产、打包一批柳编工艺品和木制品。这批价值23万美元的订单,将于8月底从这里出发,经上海口岸运往西班牙。
  
  在广袤的皖北蒙洼湿地,有一种特殊植物——杞柳。每次洪水过后,庄稼受损,杞柳却生机盎然。蒙洼人民便收割杞柳,编成筐篓贩卖以维持生计。
  
  “90后”徐思男在柳编之乡长大,高考后进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习,一心想用所学把家乡产品推向世界。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叔叔创办的阜南佳利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眼见父辈通过传统展会外销产品投入大收益小,他决心走跨境电商之路,借互联网将阜南柳编销往全球。
  
  2019年,徐思男从浙江、广东等地招募从事跨境电商多年的专业人才,组建团队。2022年8月23日,阜南佳利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出口的货物顺利通关,这是阜阳首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
  
  近年来,徐思男通过跨境电商,将公司产品的销售版图从20多个国家拓展到46个。在柳编产品研发、生产环节,他与高校合作提升工艺品品质,丰富产品种类;在柳木制品的防霉、防虫、防开裂等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成功申请6件国家专利。
  
  作为蒙洼新青年,徐思男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通过“公司+经纪人+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从事杞柳种植、柳编工艺品加工。
  
  外来媳妇张琼:蒙洼是我第二个家
  

  张琼进行家访
  
  “这段时间放暑假,在家好好陪爷爷奶奶,别总想着打游戏。”8月12日午后,瘦小的张琼骑上电动自行车,从王家坝村委会出发,熟练地穿梭于村道,来到15岁的代未来家中。进门后,她亲切地与代未来的爷爷奶奶打招呼,询问二老身体状况,同时叮嘱代未来别贪玩。
  
  谁能想到,四年前初嫁到王家坝村的张琼,既听不懂当地话,又摸不清当地路。如今身为王家坝村村委会委员的她,已能独自到村民家走访,自如地与村民拉家常,说话还带了些许当地口音,甚至在今年防汛期间带队巡堤查险。
  
  26岁的张琼来自四川广安。几年前她在广州务工时结识爱人王恒端,2019年结婚后,她跟随爱人回到老家王家坝村,成为新蒙洼人。初来时,一切陌生。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泄洪,她亲眼目睹蒙洼人民主动转移,以牺牲自家保淮河安澜,自此深切体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
  
  今年夏天,受淮河上游强降雨及水库泄洪影响,7月14日10时,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水位超警戒线0.39米。身为村委会委员的张琼坚守防汛一线,带队拿着铁锹每天在所负责的堤坝巡查,查看是否有渗水、滑坡、管涌等险情,及时向村民传达雨情、水情、汛情等预警信息,提醒村民做好防范,为筑牢安全屏障尽心尽力。
  
  “这孩子心眼好,常来关心我们老两口。”把张琼送到门口,老人家依依不舍地告别。骑上车,张琼又赶往下一家。穿梭在村里,她见证了王家坝从“蓄洪洼地”到“民生高地”的蜕变,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蒙洼当作第二故乡,把“王家坝精神”践行于行动和工作之中。
  
  “新农人”郭利强:大学生蹚出兴农路

  郭利强查看大豆生长情况
  立秋时节,在曹集镇利民村位于蒙洼蓄洪区的肥沃农田里,处处闪动着农民忙碌的身影。其中,36岁的郭利强在高大的玉米植株间穿梭,仔细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2013年,大学毕业的郭利强回到村里,承包鱼塘,并依托鱼塘建起蛋鸭养殖基地。收入渐丰后,他转变思路当起“鹅官”,高峰期鹅舍存栏约5000只,成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青年创业者。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向蒙洼蓄洪区泄洪。郭利强的鹅舍和鱼塘都建在曹集镇南保庄圩堤脚外侧,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转移了部分设备、饲料及鹅、鱼,但洪水过后,鹅舍仍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蒙洼蓄洪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早已深深刻在从小生长于此的郭利强脑海中。水进人退,水退人进。洪水退去,郭利强没有丝毫灰心与沉湎,和众多自强不息的蒙洼儿女一样,再度重振旗鼓。
  
  2021年,郭利强投身农业种植领域,在村里相继承包150亩地种植旱稻,56亩地套种玉米、大豆,去年取得不错的收益。今年9月底,旱稻亩产预计能够达到1200斤。农忙时节,他还为村民提供了10多个就近务工的岗位,成长为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新农人”。
  
  对于未来的发展,郭利强有着清晰的考量:“农业的出路在于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