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首站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在王家坝闸视察淮河防汛、进企业车间调研就业扶贫、到田间地头察看生产恢复、访庄台人家了解群众生活。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四年来,颍淮儿女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如今的蒙洼,传统农业迸发新活力,生态文旅齐发力,青年人才书写新作为。新的变化展现出蒙洼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今天,跟随我们的笔触、镜头一起,徐徐打开新蒙洼新画卷…… 阜南万氏家庭农场藕渔综合种养地 土地“托”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管理,实现粮食增收;秸秆收储权拍卖出去,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四年来,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各乡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农业发展上交出蒙洼新答卷,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农田“托”出去 “自从村里有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现在我们种地真是省心又放心。”立秋时节,看着自家几亩水稻长势旺盛,阜南县郜台乡宋台村村民安允青不由地感叹。 让安允青不停夸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就是阜南县蒙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是给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托管服务。 “以前自己种地要买秧苗、请人插秧,防病、防虫、追肥,收割还得自己找机械。现在交给农业社会服务化组织,自己啥都不用问,钱花得少不说,收成还更好。”安允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统一采购秧苗、管理、喷防、收割,一亩地成本能省60元。同时,因他们管理到位、技术先进,水稻质量好,一斤还能多卖2分钱。“一亩地比之前多收入近100元,我还能抽出时间干零活,一个月能挣上千元。” 据阜南县蒙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厚海介绍,今年是公司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第4个年头,全程托管农田1万多亩。 “第一年我们只托管了1000多亩地,部分还是单环节托管,如今托管上万亩地,除草、防虫等工作也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张厚海说。 变化同样发生在不远处的曹集镇利民村。2022年,村里引进农业服务化组织后,农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一个个村子的变化,展现出了曾经饱受水患的阜南县,在粮食生产上打了“翻身仗”。近年来,阜南县通过优质小麦“示范种植—规模化种植—就地加工转化”三步走,实现粮食提质增产、农民增收,打造了优质粮食工程的“阜南样板”。2024年,全县夏粮种植面积127.58万亩,总产53.05万吨,农民增收约825万元。 打捆的秸秆 秸秆能拍卖 除了多打粮,蒙洼不少村子还在秸秆上做起文章。 “以往村里废弃的秸秆,今年成了大家眼中的‘黄金草’。今年午收季它给我们村带来了1.7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占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10%以上。”一说起秸秆的事,曹集镇利民村党总支书记李敏就兴奋起来。 利民村的秸秆收益,来源于今年曹集镇首次将全镇午收的小麦秸秆收储权以“竞拍会”的模式拍卖而来。 “今年午季小麦收割前,镇里就提前谋划探索出秸秆收储权拍卖新路子。”阜南县曹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刘加勇说,5月中旬,镇里举办了秸秆收储权公开比选竞拍会。6家企业参加,最终3家企业中标,全镇5.02万亩秸秆收储权比选竞拍款共计238255.49元,成交均价4.75元/亩,超出起拍价1.3元,溢价37.68%以上。而获得收储权的企业负责将秸秆打捆离田、集中收储、统一清运。 “秸秆收储权拍卖不仅保障秸秆迅速离田,减轻秸秆禁烧工作的压力,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给当地带来农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曹集镇党委有关负责人李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优化秸秆拍卖方案、程序,合理利用拍卖押金,惠及更多群众。 探索秸秆收储权拍卖路径,只是蒙洼地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形式之一。近年来,蒙洼各乡镇依托地方优势,或租赁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给企业,或盘活老村室、废弃学校、集体沟塘等闲置资源,或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有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特色产业旺 立秋后,铺满芡实、莲藕的水塘边,成片杞柳的滩涂旁,加工柳编的助农车间里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近日,在郜台乡刘店村助农车间,十几名农民正编制着各类柳编制品,一根根柳条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篮筐便被编织成形。 38岁的张安玲便是其中一员。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地容易受水淹,种庄稼一年到头可能白忙活。这几年,村里鼓励我们在地势低的地块种杞柳,不仅收割后卖钱,还能到厂里编筐挣钱。” 2020年以来,张安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村里的助农车间打工,编织柳编挣钱。 “我一年有近3万元收入,我爱人在附近工厂里打工,一年有6万元左右收入;再加上种植杞柳以及农作物的收成,我们家一年收入轻轻松松超过10万元。”张安玲说,在家门口打工,夫妻俩既不用分开生活,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随着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越来越好,像张安玲这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村民并不少见。 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昔日的“洪灾窝”,如今已是一幅“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图景。 截至2023年,在蒙洼,以芡实、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75万亩,以鸭、鹅为主的水禽发展到148.32万只,利用荒滩、坡地发展肉牛肉羊养殖10.85万头,种植杞柳约6.5万亩,其中以杞柳为原料发展的柳木文化产业,带动了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