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中国行】解读淮河,越过“中原”与“江南”

2024-7-9 08:38| 编辑: 刘黎 | 查看: 1769|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晋文婧|来自: 中安在线

        淮河的文化系统既有独特性又有包容性,淮河文化面貌形成缘由如何,淮河文化研究现状如何?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正业。

  记者:淮河流域曾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呈现。如何理解?

  朱正业:自然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对淮河文化的形成和统一影响巨大。淮河独流入海,水系发达,淮河流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的河流,独流入海,水系发达,在古代,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不能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范围扩大到淮河流域来,很可能在这个地区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原始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明方对此作了解释,由于淮河流域位处长江、黄河夹持之势,拥有独立完整的巨大水系的淮河流域的历史,一直被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中心观以及后来逐渐占据区域话语霸权地位的江南叙事所遮蔽掉了。

  记者:淮河文化的包容性与淮河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相关吗?

  朱正业:从自然地理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淮河南北差异之大。气候方面,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淮河以南雨季较长,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河流水文方面,淮河以南河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汛期长;淮河以北河流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耕作方面,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

  从人文环境来看,春秋时修建了邗沟,连接淮河和长江;隋唐时修建了汴渠,连接淮河和黄河。元明清时修建了京杭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淮河流域被看作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的自然延伸部分,这一带北称“黄淮流域”,南称“江淮流域”。历史上,淮河曾经为南北势力对峙的分界线。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作为缓冲地带,是长江的最后一道保险。

  记者:淮河文化研究现状如何?如何将相关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朱正业:我所在的安徽大学,作为国内研究淮河文化的重镇,有一支长期从事淮河文化研究的强大团队。早在改革开放初,一些学者就开始涉足于淮河流域相关问题的研究。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研究从古代到近代,再延伸到当代。在淮河流域整体史研究方面,研究团队成功获批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古代)”(1992年)、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与变迁研究(1949—2009)”(2011年)、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2018年)。可以说,在安徽大学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团队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日益增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水平逐步提升。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