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直击三夏】“小田”变“大田” 增产又增收

2024-5-31 09:17| 编辑: 刘黎 | 查看: 5301|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文/摄|来自: 阜阳日报

 

搂草机在阜南县黄岗镇姜庄村进行作业

      骄阳下,麦浪翻滚。5月29日,在阜南县黄岗镇姜庄村,种植大户徐广种植的850亩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毕,并顺利就近入库储存,忙碌的午收季节落下帷幕。
  
  “亩产小麦接近1000斤,第一次迎来这么好的收成。”看着金黄色的小麦被收割机“吞噬”,再吐出颗粒饱满的麦粒,徐广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去年,徐广在姜庄村流转了850亩地种植小麦,通过统一种植、田管、收割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他体验到了规模效益的甜头。
  
  “与散户相比,规模化种植仅收割费用每亩地就减少30元。”姜庄村党总支书记张海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整合后,一个麦季下来,节省的人工费、油费、小麦损耗等各项成本,每亩地能少支出约100元。
  
  与过去相比,村民张玉久今年度过了一个轻松的午收季。去年,他将家中的五六亩地流转出去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种了一辈子地的张玉久深知种田的艰辛:播种前要清理秸秆、旋耕、购买种子和化肥;播种时,要顶着烈日劳作;播种后,还需及时除草、田管、打药等;收割时更是要起早贪黑……
  
  “辛苦不说,小麦产量还上不去。”张玉久说,去年,村委会号召村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他毫不犹豫答应了。这样不仅每年能拿到每亩地8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有了空闲时间去做其他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
  
  推进“小田”变“大田”,产量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以前,土地东一块西一块,机械化设备难以施展。如今,机械化设备可一次性进场耕作,实现土地深翻、精细旋耕,从而提升土壤肥力。”阜阳卷烟厂驻姜庄村工作队队长邵群看到了其中的“效益”。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推动下,经粗略统计,今年该村散户小麦产量比种植大户每亩少收80至100斤。
  
  在这一减一增之间,农户实现了种粮增产又增收的“利好”。从目前的情况看,已有更多农户计划将土地流转出去。
  
  “土地托管实质上就是集中力量,专人做专事,将资源效益最大化。”张海建说。姜庄村现有耕地4440余亩,其中流转给种植大户的有1080亩。目前,小麦已全部抢收完毕,邵群和其他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村民着手土地流转。
  
  “种植大户和村委会签订流转协议,流转费交付后再分别转给村民。”张海建表示,这样既能保证村民每年的固定收益,又能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该村麦收结束,打捆机、旋耕机、播种机立即跟进作业,旱稻随之播下。在“小田变大田”的推动下,秋的希望正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