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黑科技” 让残疾人生活更便利 让他们“看得到”“听得清”“走得远” 盲人逛商场,打开软件就有志愿者在线提供实时帮助;聋哑人士想和人交流,打开APP就可以将声音转换为文字;借助智能拐杖、智能仿生腿,肢障人士也能站起来行走……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近年来,一批助残领域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市持证残疾人29万多人。如何让他们“看得到”“听得清”“走得远”?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几名残疾人士,看看助残“黑科技”是怎样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的。 余梦洁使用“讯飞听见”APP的文字转换功能 为让他们“看得到” AI“读”画面,志愿者在线“引路” 家住颍东区插花镇的吕朝俊,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仅有一点光感。19岁的他,前不久收到了河南推拿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平时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各类助盲软件。” “门的旁边有一张凳子,进门后,两侧各有两个铺位,上方为床铺、下方为书桌,屋内宽敞明亮……”收到校方发来的校园、宿舍的照片,吕朝俊便通过手机APP“文心一言”读取照片上的信息,对即将入住的宿舍先“睹”为快。通过AI赋能,系统对画面进行分析、描述等。“介绍得很详细,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吕朝俊常用的另一款软件为“Be My Eyes”(“做我的眼睛”)志愿者帮助平台。“这是一款国际通用软件,全世界400多万名志愿者在线服务。”他介绍,平时出门时,除了使用盲杖,他还会登录这款软件,选择“中文”语言呼叫,第一时间联系在线志愿者,对方会通过视频摄像头提供实时指导和协助。 “天热了,前几天我想去商场买件T恤,就在线请志愿者帮忙挑选颜色。”吕朝俊说,志愿者会告诉他衣服是什么款式、什么颜色,直到协助他完成付款。 这些年,吕朝俊不断探索各类科技助盲软件,让这些“小助手”成为他的“眼睛”。比如,通过读屏功能,先后学会了音频软件、编程软件等;使用电脑的语音提示功能,记住上千个快捷键,熟练使用“word”等。 记者走访了解到,科技赋能为盲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不少生活用品都可以实现语音播报,让盲人也可以安全使用电磁炉、烧水壶,切换冰箱模式等。 为让他们“听得清” 可将声音实时转换成文字 30岁的余梦洁是位听障人士,她的右耳旁,别着一枚像耳机一样的助听器,这就是她和外界沟通交流的“小助手”。 “助听器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外界声音的分贝,还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满足接电话、听音乐等需求。”余梦洁告诉记者。 除了助听器,一些APP也成为听障人士的好帮手。在余梦洁手机上,就有一款“讯飞听见”APP。她现场演示,只要按下软件右下角蓝色的话筒按键,便可将外界声音实时转换成文字。 日常接打电话都是语音交流,对于听障人士来说也可以实现。近日,听障人士王女士通过华为语音助手为记者展示了一段独特的通话过程。 只见她打开“语音通话助手”,拨通了妈妈的电话。随后,她通过输入法打字:“妈妈,今天中午我不回家吃饭了。”很快这句话就被“翻译”成语音,妈妈听到后回答的话语,也立即被“翻译”成了文字。 这期间,手机还提供了智能通话功能,可以实时将对方的声音转为文字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让聋哑人士可与对方无障碍交流,“看见”声音、“发出”声音。 为让他们“走得远” 通过电脑设定智能拐杖、仿生腿步态、步数 近日,在阜阳市昶美医疗康复辅具中心,20岁的截肢患者小王,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智能拐杖,穿戴智能仿生腿,成功实现了站立和行走。 “终于又可以走路了!”小王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场意外的车祸,导致她右侧大腿以下截肢。伤口康复后,她尝试安装过假肢,但由于穿戴不合适、体验感不好等,导致她很长时间对假肢非常排斥。 “我在网上看到智能仿生腿,经过多方了解,决定尝试一下。”她说。 此次试穿过程中,辅具中心康复师通过电脑设定步态、步数等参数,操控智能假肢帮助小王实现站立、行走。经过康复师不断地指导和训练,小王只要按下智能拐杖上的按钮,脚踩智能仿生腿,就能做出向前迈步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康复师又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力争让她达到更自然的步态。 “截肢患者能站起来行走、能重新拿取物体,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中心负责人谷俊表示,小王试用的轻凌M2智能仿生腿,是一款集力学、材料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工作原理为通过传感器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算法处理,转化为动能,从而实现患者对假肢的自如控制。“中心每年为30余例截肢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