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阜阳和我的第一次

2024-3-29 09:5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5169| 评论: 0|原作者: 朱丹红|来自: 阜阳日报

   我与阜阳结缘,始于1986年9月,来阜阳求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那时,阜城很小,西至鼓楼,西城墙外便是菜园;东至火车站,站东站北皆农田;南至红旗中学,医药集团还未开建,那时叫七里铺;北至城郊中学,阜阳农校建在城外。百货大楼是当时市内最高的建筑,也是最大的购物中心。大大小小的工厂,满打满算只有十几家。尽管如此,对我来说,也算见了大世面。

  来阜阳,第一次见到了火车,第一次坐上了城市公交。那时,阜阳只有两条公交线路:1路是火车站到鼓楼,20分钟一班;2路是皮革厂到鼓楼,半小时一班。路也不好,坑坑洼洼。

  到学校,第一次吃食堂,拿着瓷碗,排着长队。哪怕是只打5分钱的咸菜,也要排上十几分钟,既新奇又无奈。

  进教室,第一次感到了“奢华”——每人一桌一椅。在农村,那可是七八个人才能共用一个“大号条”(长木板)。

  住宿舍,第一次享受着干爽——向阳的楼宇宽敞明亮,温暖洁净,不像在农村阴暗潮湿。

  借图书,第一次知道了“浩如烟海”。

  练体育,第一次看到了“十八般武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标枪等。各种体育器材,应有尽有。

  学习中,第一次遇到了懂我的老师——屈宏灿老师。他了解到我喜爱文学,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因势利导,让我和韦如辉(当代知名短篇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学创办《枣花报》。韦如辉同学,自然成了我的第一位文友。

  随后,我便在《清颍》(当时阜阳文联办的文学季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蒲扇(外一首)》。正是这次发表诗文,让我受到了莫大鼓励。随后,在《阜阳报》《颍州晚报》上,都有了我的“第一次”。

  1989年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阜阳肉联厂上班。那时的肉联厂风头正劲,托关系也不一定进得去。同班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然而1998年,我下岗了,第一次感到生不逢时。

  沉沦肯定不行,必须想办法创业。第一次创业,没市场没经验,也没能找准方向,自然没有成功。失败的痛苦,压抑了我很久。

  跌倒了,再爬起。一次尝试不行,那就再来一次。恰此时,我看到阜阳电视台滚动播报的招聘广告,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我立马报名——替阜阳某食品厂推销月饼。由于下岗再就业,我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几乎拼尽全力。我当时的销售额,做到了该厂当年所有业务员中的第一。

  也许是有了这次销售经验,我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接下来,就找亲戚朋友拼凑了几十万元,和几个志同道合者创办了一家兽药加工厂。靠着吃住在工地,没日没夜地干,几个月时间建成工厂。工厂达产后,带动了几十人就业,每年为国家上缴一定利税。我第一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后来,市郊的老厂拆迁。阜阳又给了我们更大的“腾挪空间”。在颍州区,我们又筹资建了一个更大的现代化车间。现已完全达产,间接带动近百人就业。

  就这样,我和阜阳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蝶变”。

  经过30年发展,阜阳长高了,摩天大楼,比比皆是;健壮了,工厂林立,生机盎然;变美了,出门见绿,水清毓秀。全国文明城市、新的交通枢纽城、新的能源城、新的物流城,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阜阳,你是我成长的地方。见证着我的成功和失败,记录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承载着我的感动和希望。你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

  阜阳,让我怎能不爱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