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诗意三里湾

2024-3-1 10:16|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1330| 评论: 0|原作者: 时春晨|来自: 阜阳日报

   逐水而居,依河筑城,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天然依赖,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智慧。沧海桑田,江河流变,无论中外,但凡有些年头又生生不息的历史名城,多半会有一条曾哺育这座城市的母亲河,从绕城蜿蜒外行,变为穿城流淌,融入一座城市的四肢百脉。阜阳市三个主城区颍州、颍泉、颍东,正得益和得名于穿流而过的颍河泉河。

  那不舍昼夜从城中穿流而过的颍河泉河,那从三里湾滨河之堤延伸到三角洲公园的美丽,那超越全城一众公园的颍河风景带、泉河风景带,已成为市民心头所好,是他们早晚最爱的打卡地。

  现存最早、体例完备的明正德《颍州志》记载:“三里湾渡,在州东三里,颍水(泉河)与黄河(颍河)会处,渡通东北乡,蒙、亳二县。”在全凭人力、畜力和木轮木船出行,传统文化却攀上中国历史高峰的宋代,距首都汴京(今开封)仅500余里的老阜城外,三里湾渡既是通达江河的驿递渡口,也是商舟水运码头,还是迎来送往的水驿馆舍,有过香火一时称盛的名胜新渡寺。

  千百年后能让阜阳人称道傲世的,仍数欧阳修、苏东坡先后来此主政,贤官廉吏甘棠遗爱所留“欧苏旧治”。先做颍州知州的欧阳修(1007年—1072年),后因思颍怀念“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再三请命从扬州改任并终老颍州。那首“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至今让人无限遐想。

  其后,清代本土诗人刘体仁,以佳句“轻衣席地东郊外,颍岸樱桃天下无”和《樱桃曲十首》,道尽东郊泉、颍河岸那一派惬意与风情。清代皖省各地呈进方物进京中,阜阳一地唯一以饧(糖稀)渍之所贡“樱桃脯二桶,阜阳县承办”,均采自颍河两岸“二里许最佳”。

  中国是诗的国度,很多曾经的河川之美旧景一旦不再,后人仍充满向往且可领略神韵一二的,也就数那些因诗而名的先贤所留吟咏。一地“八景”之选和关乎“八景”诗赋,从来好诗不绝,古颍“八景”之一的三里湾“新渡波光”即是。欧苏二公当年流传至今的吟咏酬唱,也多有三里湾新渡赠别诗话。如欧阳修《送谢中舍二首》《送杨员外》,苏东坡《送欧阳季默赴阙》《新渡寺送任仲微》。

  之后,又有清代王敛福(1689年—1753年)也效欧公,颍州知府任上关爱百姓兴修水利,后又在江宁知府任上思颍念颍归颍,力请重回颍州知府。王敛福亲撰《颍州府志》:“三里湾两水交会,浦溆萦纡,旧有新渡寺,苏公诗:莫辞白酒泻泉香,已见扁舟掠新渡。今寺废,而渡如故,晓雾、橹声、斜阳、帆影,得闲远之致”。勤政爱民且诗文俱佳的王敛福,还留阜阳一诗《新渡波光》:“野寺疏林古渡头,平川淼淼汇双流。风摇素练和云绉,人立斜阳入镜浮。千里迂回通汴水,一声欸乃下吴舟。由来此地潇湘似,泛颍诗篇好唱酬”。正所谓爱之深、情之切、比拟佳、诗意美。

  明清以来,三里湾码头河运商业日渐有模有样。1912年,第一艘有三层楼高的“颍州”号客轮驶出三里湾码头。半个世纪后,阜阳至省城合肥交通仍需舟楫往返。父母携全家年年寒暑假四到三里湾,接送安徽医学院读书的四姐来回,一家人临水远眺有说有笑且行且乐的愉悦,至今仍恍如昨日。有次下船,四姐兴奋地谈起,他们在合肥长江路欢迎过乘敞篷汽车巡视的伟人。10年之后,响应他老人家一声号召,我作为知青下放二十里外沙颍河湾,也常花二角钱在三里湾买张船票,悠哉悠哉直抵那个有着露水集之称的茨河铺,在一片水汽晨雾和市井烟火里,喝碗滚烫咸麻糊,再叨两根刚出锅的热腾腾油条。

  一直以河运渡口码头和商品批发取胜的三里湾,在社会进步到公路铁路航空全覆盖阜阳之后,也曾有过一阵冷寂落寞。好在,新世纪到来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讲究绿色发展、滨河之地兴建城市中心渐成共识。2008年的三里湾涅槃再生,河滨路和颍河、泉河风景带经过年复一年改造、提升,让本地居民从早到晚在这连片休闲地流连忘返,找到了满满的幸福和诗意。

  浸润千年人文诗意,坐拥颍、泉两河万千风情的三里湾,那个合纵连横百里滨河如画的明天,恰如此刻春风正扑面而来。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