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王家坝》演出现场 “乡亲们,如果咱不蓄洪,上有河南、下有江苏,两淮能源基地、京九京沪交通大动脉就有可能受灾,江淮大地上几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无法保障……” 12月15日晚,江苏紫金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由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在此精彩上演,艺术化再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蒙洼儿女抗洪救灾、自强不息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舞台上,声光电和舞台布景巧妙结合,打造出波涛汹涌的洪水、电闪雷鸣的特效及王家坝闸开闸蓄洪的壮观场面,演员们高亢激昂的梆剧唱腔与其完美融合,震憾人心。 “汛期即将来临,一切以防汛工作为主!”主角新时代村党支部书记柳叶登场,随即,倔强耿直的老支书张国山、善良朴实的农民洪亮妈、积极向上的时代青年洪亮和晓兰等人物聚集起来,真实展现蒙洼儿女的家国情、兄弟情、儿女情,鲜活呈现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前后的真实图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诠释王家坝精神。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序幕。1953年王家坝闸建成,淮河水位告急时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保障上下游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什么是王家坝精神?每个人看完本剧都有自己的感受! 南京工业科技技工学校政教处主任赵唯伟看完演出后,有了自己的答案:“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以前在网上看到王家坝开闸的新闻,点开浏览后印象并不深刻,今天的演出让我对蒙洼、对王家坝有了新的认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以后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去一趟王家坝,实地感受当地人的奉献精神。”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台上一个个平凡朴实的农民形象,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引起台下观众共情共鸣,不断触动观众泪点。 “开闸蓄洪是为了保住河南、江苏等地的安全,但他们却牺牲了自己的家园。”南京市民赫盼盼坦言,这部剧让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活”了起来,向人们展现背后的故事。 南京市江宁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蕾说:“在南京看到家乡的演出,内心十分激动,特别是看到蓄洪前所有人撤离、柳叶父亲拖着生病的身体去抗洪抢险,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张蕾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通过这种形式演绎出来,让更多人知道王家坝、了解王家坝,希望家乡的这部戏能够走进不同城市,让更多人看到。 18岁的南京观众宋子玲对剧中的一幕印象尤为深刻:女主角柳叶和弟弟洪亮将家中建婚房用的物料拉到堤坝上当防汛物资,父亲张国山知道后十分生气,一面是儿子的婚事,一面是村里的防汛大事,矛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演员演出了大家与小家的取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编剧和演员都值得点赞。” 舍,是该剧的核心。演出最后,柳叶用20个“舍”字组成的《舍字歌》,把全剧推向高潮,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演出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安徽省‘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平台,让更多人知道阜阳、了解阜阳、走进阜阳。”总导演张占忠表示,将继续打磨作品,让这部戏从淮河畔走向全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