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青春拓荒处,已是“桃花源”

2025-4-10 09:2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03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来自: 阜阳日报

   “我当年工作过的渔苗场,如今已蜕变成集休闲垂钓、果蔬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农庄了。”近日,68岁的孙翠谈起故地重游的见闻时感慨万千。

  1975年8月,刚从阜阳一中高中毕业的孙翠被分配到距阜阳城东60余里的枣庄公社渔苗场(现颍东区枣庄镇八里湖农庄)。彼时,这个新建的知青点已聚集了20多名上海、阜阳两地知青。

  孙翠回忆说,当时被称为“八里湖”的渔苗场,仅有几亩水面,因周边地势低洼、作物产量低,政府便在此开辟鱼苗养殖基地,培育的鱼苗分发给周边生产队。相较于普通农户,知青点的生活条件尚可:住着新建的土坯草房,由专人负责伙食,首年口粮由粮站供应,后续还能自种粮食蔬菜。让孙翠最难忘的是乡亲们的宽厚,面对他们这些对农耕技术几乎一窍不通的城里人,村民们不取笑,而是耐心地指点,“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干。所以,在渔苗场,孙翠觉得生活得很充实。

  1976年底,生产队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点燃了孙翠的驾驶梦。就在她跃跃欲试时,家里来信说母亲身体不好,准备提前退休,让女儿回城“顶岗”进被服厂工作。人生抉择之际,恰逢阜阳公交公司招录驾驶员,初燃驾驶兴趣的孙翠果断放弃“顶岗”机会,报名入职阜阳公交公司,由此开启29年的公交驾驶员生涯,直至2006年退休。

  谈及知青岁月,孙翠坦言,知青的生活条件比当地村民稍好,但艰苦仍刻骨铭心:那时农村没电,照明全靠煤油灯;没有压水井,吃水靠打井水;回城交通不便,她便骑自行车,60多里土路与砂礓路骑下来,每一次都累到泪崩……

  “返城工作后,我始终牵挂着渔苗场,前后回去过三次。”孙翠细数变迁:八十年代后期初访时,知青宿舍虽已分给村民,但渔苗场整体格局未变;2010年至2020年间的两次重游则令她震撼——渔苗场被打造成“八里湖生态农庄”,昔日鱼塘化身垂钓乐园,周边栽植了很多桃树、葡萄树,吸引市民前往休闲采摘。生态农庄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尤其看到当年教我们干农活的老乡后代,如今在家门口当起管理员,真是说不出的欣慰。”

  抚今追昔,这位老知青深情说道:“城市发展迅猛,农村的沧桑巨变也令人动容。这些变化凝结着包括知青群体在内全体阜阳人的共同奋斗。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见证更美好的明天!”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