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每位新闻从业者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对于我来说,于人间烟火之中,发现故事,记录故事,说好故事,便是对自己每篇新闻稿件的最基本要求。 刚入行时,前辈曾谆谆教诲:社会生活中从不缺少新闻,缺少的是发现新闻的眼睛。曾经不以为然,后来才发现的确如此。 (一) 去年春天,我收到阜南鹿城镇政府传来的一份工作简报。寥寥几百字,总结了该镇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很多成果。 看似枯燥的工作简报,有句话却吸引了我的注意:外来媳妇罗彩云,为和卧床多年且失去言语能力的丈夫沟通,想出用数字和拼音组合的方法…… 这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急于一探究竟的我没有多耽搁,和镇政府宣传委员联系后,第一时间赶赴罗彩云家。 在那间不过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内,有序的药瓶、正对床头的电视机、特别是一摞摞记录十年来夫妇二人对话的“爱情密码”,处处都能看到他们的爱情。 翻看那本已经泛黄的“爱情密码”,一位外来媳妇10年来的经历,甜蜜、痛楚,顿时浮现在我眼前。 那一刻,一种眼眶发热的冲动,促使我将罗彩云对丈夫不离不弃的爱在脑海中迅速“复盘”。没有花前月下,不见海誓山盟,一段段日常、一点点琐事,化作一个个汉字,在笔下串联成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那年妇女节前一天,晚报以《爱的“密码”》为题,刊发了他们的故事。不久后,火遍全国。 (二) 2022年,最令我难忘的,当数采访程裕康老人的经历。 当年10月25日下午,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我们单位一位老党员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老党员、遗体捐献,带着这些关键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到位于颍东的中石化阜阳分公司职工家属院。 见记者来访,程裕康很高兴。他拉着我的手,好似想把一生的过往全部倾诉出来:上世纪70至90年代,他曾三次奋不顾身,挽救五条人命…… 临别时,老人很认真地跟我说:“我就是想把遗体捐了,算交最后一次党费,也能再救几个人!” 未曾想,那一别,竟是我与老人的永别。 两个月后,我接到电话,老人与世长辞。我再次赶到老人的家中。 “最后的时刻,他还念叨着,捐遗体、交党费。”老人的小女儿说,前一天的夜间,她看到父亲眼角渗出的泪珠,俯身擦拭时,听到父亲不住唠叨着,直到他们眼含热泪地应允,老人才安详地闭上眼睛…… (三)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点评作文时的评语:想写出感动人的作文,必须先感动自己。 因为从事的职业,让我常常处于感动之中,被人感动,被事感动。也正是因为这种醉酒般的感动,我倍加热爱我的职业——记者。 记者,是一种需要激情,更需要情怀的职业。只有在采访中,在创作中,真正焕发了激情,投入了感情,才能用饱含情怀的笔和纸,写出令读者共鸣的文字。 从事记者多年,每一次与采访对象交流,我都会用心去倾听、感受。那些曾采访过的对象,有的成了我要好的朋友,有的与我阴阳两隔,但我铭记与他们交流的每一个片段。提起他们的名字,都会跃然眼前,无法忘却。 一直以来,我有个习惯——夜间写稿。独处书房,打开电脑,风雨敲打于窗户,鸟鸣伴着时空。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常泪流满面。 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记者。我得以结识形形色色的人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故事;我骄傲,因为我是一名记者。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化为铅字见诸于报端,定格于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