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临泉县杨桥镇的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综合实验站,有一座“低调”的基因库,皖北猪已经率先“入住”,安徽白山羊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畜禽遗传资源,也将陆续栖身于此。(9月4日《颍州晚报》02版) 吃肉没肉味,吃菜没菜味,现在的食材到底怎么了?每当听到这样的感叹,一定会有很多人表示同感。在各种物质保障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们仍然不能充分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到底是我们的味蕾挑剔了,还是我们的味觉迟钝了呢?显然都不是! 其实,稍有经历的人都知道,那些曾经填饱我们的胃、慰藉我们的心,同时给过我们味觉快感,让我们养成味觉依赖的蔬菜和禽畜的种类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绝迹了。可能这就是我们感觉“肉没肉味、菜没菜味”的原因。 然而,人们味觉上的寡淡,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质上,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国家种质资源,尤其是地方优质种质资源濒临绝境,多多少少存在着严峻的保护、发展和繁衍的大问题。因此,看似有关食材的问题,隐藏着生物安全的大课题。在笔者看来,这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才能真正破解这个难题。 首先,从国家层面讲,在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在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些地方优质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但有灭绝性危险的地区,分门别类地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库。同时,应以国家的力量组织、协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对地方优质种质资源尤其是国家特有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地保护,让优质种质资源在科学规范的保护中得以繁衍。 其次,从社会层面讲,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繁衍和发展方面的知识进行全方位普及。笔者建议,多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真实事例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让群众从身边有感的具体事例中得到警示和启发,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共识,从而让更多人自觉加入到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队伍中来。 再者,从企业层面讲,对于从事蔬菜种植和禽畜产品养殖、加工的企业,在追求蔬菜和畜禽产品产量的同时,要结合国家关于优质种质资源保护政策,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当地特有的优质种质资源进行种植和养殖。通过企业大规模、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把经过科学方式保护下来的优质种质资源进行成果转化,使得这些优质种质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食用)的原材料,并且能够形成可持续的供应能力。如此,才能让更多优质种质资源变成人们舌尖上的美味。 位于临泉县杨桥镇的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北综合实验站,着眼于地方优质种质资源长远的发展和繁衍,对皖北猪、安徽白山羊等本地特色禽畜品种进行科学保护,就是通过科研院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本地特色禽畜品种的长期繁衍和可持续的利用,提供了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契机。我们也期待,通过这种科学规范化的保护,让更多地方特色禽畜品种回归到当地的生态当中,为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在保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基础上,端稳我们手中的饭碗,守护我们舌尖上的美味。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